米燕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為政治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廣大教師都在為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行嘗試。但是政治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嚴重制約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的理念,創造和諧的學習情境,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那么教師要如何著眼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呢?
一、激發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學習是一種內部的自主行為,當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并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并進入樂此不疲的境地。這就要求教師在對新課的導入上一定要下功夫,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一開始就牢牢地抓住學生,才有引導學生繼續學下去的希望。教師可以采用漫畫、故事、生動的視頻等方式,吸引學生。然后再加上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思考,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二、引導學生敢于質疑
愛因思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的學生就有了思維的方向,就有了思維的動力。所以教學中要創設開放的情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究,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1.要培養學生敢于問“問題”。學生不敢問“問題”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緊張心理。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各種好方法來提高學生問“問題”的興趣,對學生的問題更要認真對待,態度和藹,不論學生的問題多么膚淺,教師都不應嘲笑,而應該以問題為突破口,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推動學生不斷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2.要給學生創設問問題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設疑形成問題時空,促使學生為問題而思,為問題而問,為問題而學,為問題而創。
三、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而且也應該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在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發展自己的想法,去聽別人的想法,相互啟迪,并能綜合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師的工作貴在啟發,重在信任,所以教學活動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加思考,激發學生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不同形式的教學,如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做小老師等方式,讓每位學生展示自我,積極思考,自由表達,從而使課堂變得豐富而有活力,也提高了小組成員的團結意識、集體意識。
四、注重實踐,培養能力
人們常說:“熟能生巧。”學習也是這樣,只有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才能形成能力,但很多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實踐參與,認為只要學生懂了,聽明白了就行了,其實這是錯誤的。
1.在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教師要引導學生走上講臺,自己去總結本單元的知識點。這不僅要求學生對各個知識點要全面把握,而且要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還要知道這課的重難點是什么,這樣一課總結完了,比教師在前面講上幾遍都管用,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教師要注意在一旁從中指導,并不是放手。
2.讓學生在課外動起來。教師可以嘗試著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去擴展視野,豐富自己的頭腦,通過自己嘗試著解決問題,嘗到成功的快樂。
五、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享有最高的評定權,卻忽視了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這是漠視學生主體性的表現。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等的評價權交給學生。使他們身心始終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比如在一些討論課上,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對其他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也可以使學生感到作為課堂主人的喜悅,也有利于教學相長,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僅靠教師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教學系統本身就是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的。教育是全民族的希望,這就要求全社會、全民族、尤其是每個家庭要做好學生的主體意識教育,從而共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