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巧
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重要陣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就要求教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學生,感染學生,讓他們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品質得到提升。幫助他們成為自立自強、自尊自信,有責任感的人。因此,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去教育學生。
一、尊重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
教師應在課堂上給學生樹立尊重的榜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如有學生聽課時走神,我會用藝術的語言去提醒他,或者向他投去信任和鼓勵的目光,學生不僅會意,還會還給我感謝的目光,目光相接,師生彼此感到尊重的快樂。從而使學生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
二、增強責任感,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如今的中學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立和責任心相對較差的一代,而他們又是祖國的未來。因此,培養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勢在必行。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解決教師留下的問題。如一上課我會指出本節課要掌握的問題,然后就把課堂教給學生,由代表和小組長帶領大家一起解決問題,我作為“旁觀者”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建議。漸漸地,學生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無需教師的督促和監督。因為他們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負責。
三、善待“學困生”,讓學生學會寬容
差只是相對而言,一個人總是長處和短處同在,優勢和劣勢并存。善待學困生,善待犯錯誤的學生,善待有個性的學生,讓他們取得進步,得到發展。讓他們摘掉學困生的帽子。也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感悟:善待對人的益處如此之大,我也應該善待他人,對他人友善、寬容。
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中學生正處于理想化并且非常自負的時期。他們往往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逞一時之能,結果遭受失敗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甚至跌入自卑的低谷,無法逾越。對此,首先,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發掘學生的優點,盡量使他們的優勢在課堂上發揮出來;其次,教會學生自我欣賞與自我鼓勵。也就是說,學生把每次上課所取得的點滴進步和成績清楚地列于紙上,來一個自我欣賞。這樣,他們就會變得勇氣百倍,確信自己的能力;再次,和學生一起從失敗和錯誤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鼓勵學生不要灰心喪氣,勇敢地正視失敗和錯誤,以積極的態度尋找應變的方法。一旦問題解決,他們的自信心將會隨之增強。
五、磨煉學生堅強的意志
磨煉堅強的意志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所以,課前我會做充分的準備,制訂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使目標具體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在進行調整。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會專心去實現它。對于有些不能堅持的學生,我會及時鼓勵并幫助他們,使他們堅持到目標的實現。另外,我還幫助學生制訂周目標和月目標以及學期目標,要求學生制訂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計劃,并努力按計劃去做。經常檢查學生目標的實施情況并根據學生實際能力調整目標,使他們順利實現目標,從而達到培養堅強意志的目的。
六、組織有意義的實踐活動
思想道德知識和道德實踐應緊密結合起來,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實踐之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特點,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比如,組織郊游、踏青、野營等戶外活動,使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務隊”,走進社區,走上街頭,提供各種的義務勞動,使他們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合作的重要,增強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的觀念;參與“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共成長”的手牽手活動,城里的學生幫助務工農民子女,使他們感受到“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奉獻社會、實現價值”的人生真諦……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有了發揮特長、張揚個性、感悟生活的機會和舞臺,在實踐中將優良的思想道德轉化為自己的品質,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使知行得以完美結合。
七、創設富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學生在特設的道德情景中耳濡目染,從而陶冶情操、修養品德
中學生學習和活動所處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和班級,其道德認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和班級的環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風和班風是一個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環境,它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多會產生直接而巨大的影響。所以,對于一個中學教師來說,能否經過努力引導學生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風,關系到能否為學生品德的培養創造一個健康的道德環境。我在建設班風的實踐中越來越感覺到優良的班風可以使整個班級形成一種強烈而感人的氣氛,優良的班風能充分地發揮情景教育的功效,對學生產生巨大而無形的“滲透性”影響,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鳴,達到“修身養性,壯情煉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響作用,是因為在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是非標準,對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惡榮辱;同時,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體輿論,這種輿論對每個學生具有某種威懾作用。在這種健康輿論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的道德行為不斷擴展與發揚光大,使錯誤的道德行為受到譴責、抑制甚至消除。
中學階段是習慣和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作為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幫助他們培養良好品質,使他們健康成長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