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生
史料是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也是進行歷史思辨能力的基本素材和對象。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的歷史,史料可謂是汗牛充棟,有各式各樣的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因此,在日常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有意識地搜集并整理史料,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另外,歷史教學要做到言之有據,就必須從史料出發。史料在教學中的作用,近年來,國內外歷史教學界對此都有一些探索。我認為,史料在促進學生理解歷史、認識歷史和發展思維方面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國古代史部分共精選了近百條文字史料。這些史料簡明通俗,文字生動。在教學中我注重充分運用史料,引導學生理解教材,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發展的最佳結合,知識與情感的和諧發展,在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略談一下初中歷史課堂中史料選擇的經驗和方法。
一、歷史史料的選取
歷史史料的選取,我認為必須體現出有效教學的特征和要求。在日常歷史資料的選擇過程中,我們要注重材料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真實性。
1.歷史課堂教學資料的選擇要注重科學性,避免簡單的課堂復雜化。比如,有些簡單的歷史課,就沒必要準備大量的史料,這樣既有可能加重學生的課堂閱讀負擔,又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初任歷史教師時,我每次在上課前,總要搜集大量的歷史資料為教學所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確是提高了,但是部分教學進度卻是落實不到位。這樣的課,看似面面俱到實際上又是面面未到,歷史史料在這里,只能是起到證據的作用,并未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2.歷史課堂教學資料的選擇要注重合理性,不能超出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不同地區之間,不同年級、不同學段的學生之間,由于思維發展水平、知識儲備程度不同,在實際教學中難免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在備課時,我們選擇史料,既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又要達到課標以及課本的要求,更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才能達到使用材料的目的,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歷史課堂教學資料的選擇要注重真實性。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真實性,學習歷史可以說是體驗歷史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真實的史料,才能去認識、體驗歷史,才能增加學生的歷史感,使學生用心去感受歷史事件,感受歷史人物。
二、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方法
1.要用歷史史料去吸引學生,讓他們產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愛好,這與用分數、表揚、獎勵等外部因素刺激學習興趣是不同的。初中教材中的史料,很多可以用來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如講商代的科學文化時,教師可讓學生先讀夏鼐的一段話:“商代的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文明。”然后提問:“商代的文化是如夏鼐評價的那樣嗎?請你用史實加以說明。”
2.利用歷史史料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是近年來教改的熱點,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教師通過精心運用史料,可以避免學生的死記硬背,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產生科學的見解,并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理解歷史事件本質的能力。如教授“楚漢戰爭”一節,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劉邦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通過約法三章與秦的暴政的鮮明對照,啟發他們深刻地認識秦滅亡和劉邦獲勝的原因。
3.教材中的許多歷史材料,大多是當時歷史事實的真實體現,內容非常豐富生動,有很強的可讀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歷史材料,讓學生通過閱讀自學,使他們置身于歷史斗爭中去,感受血與火。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誦,登臺演講,逐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參與意識,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正確合理地使用歷史資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并及時掌握所學的內容,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當大力提倡,有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堂改革的核心任務。中國歷史教學,一貫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習慣采用說教的形式。史料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獲取并分析歷史材料的真實性,進而解答歷史問題,在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切身感受的情感體驗,明白了事理,了解了歷史,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養。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