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都在慢慢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較之前相比,現在的課堂是更加開放了,教師都非常注重書本之外的知識的收集和傳授,對課堂內外的教學資源更加傾向于去開發和利用,留給學生思考、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也越來越多了。但另一種趨勢卻也在悄然出現,這就是教師一味地追求“新”的極端。
一、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留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過分多
新課程目標指出:小學語文課程必須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適時地去教授知識,同時也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來想方設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張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但有些語文教師過分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過分關注學生各自的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只是看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完之后卻并沒有評價學生學習的結果,只為單一地尊重學生,尊重自主學習。然而,這種做法的后果卻是可想而知。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自由地“放羊”,假如教師這樣,學生會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不同的學生水平不同,教師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要及時給出反饋,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反饋的練習是無效的練習。
(二)課堂就是“熱鬧”的課堂
有些小學語文教師一味地認為好的課堂和熱鬧的課堂是劃等號的。但是,如果課堂上只是熱鬧,學生并沒有掌握知識,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這絕對不能稱為好的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顧表面形式的熱鬧,學生在課堂上忙得倒是挺厲害,可學生真正又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這值得我們細細思考。
教師只有精心組織課堂,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引導,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在恰當的時候讓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進行碰撞,這才是有效的課堂。
(三)傾向于只重視結果忽視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會傾向于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教師片面地去追求知識和成績,卻不去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和自己傳授的過程。學生學的過程,主要看學生是如何獲取知識的;教師教的過程,主要看教師是如何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的。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做出反饋,這種反饋能幫助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就可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進度。
二、如何使課堂的有效性真正得到提高
(一)教師要鉆研課本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教師要懂得利用教學資源,并且還要充分地去利用。而教學資料中最直接、最有用的就是課文,教師要反復研讀,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要深入地、用心地去研究、思考,然后選擇那些與學生實際相符合的傳授方法進行教學。如果教師本身對課文都了解得不透徹,那么,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就是無計可施、無稽之談。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發展水平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是因為: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個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備課、研讀教材,才能教出好的學生來。
(二)教師要適當地創設問題情境
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它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會讓學生進行積極地思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最終把問題解決出來。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只要有問題,學生能夠意識到,這就表明思維已經才學生的頭腦中開始運轉了。在當今社會,創新才有出路、創新才有發展。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提煉文章的主題,幫助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從而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教師要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要讓學生提出新奇的、新穎的問題,然后跟學生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教學效果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
(三)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個學生在性格、氣質類型、智力、人格、情緒、態度上都會有所不同,都會各有各的特點。不能說哪個類型的學生就好,哪個類型的學生不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做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傳授知識的方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指導方法,教師要想真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先了解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學生的長處,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欣賞自己的長處,然后發展自己的長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特長,真正的去讓學生各有各的發展方向和目前,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創新意識、有創新動機、有創新思維和有創新特長的學生來。
總之,教師不要一味地、胡亂地、沒目標和方向地去改變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而是要切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能把握住學生的命脈,然后再選擇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小學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而提高有效性關鍵是取決于小學語文教師能否發現學生的興趣點,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