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華
摘要:引人入勝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課堂導入是基礎、關鍵。筆者通過對新課導入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和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生物;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聽好課的關鍵,是“點晴”之處。恰當的新課導入,可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針對性、直觀性,擴大學生的視野,緊緊抓住學生一顆求知的心。
一、故事法
上課伊始,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則美麗的傳說,會使學生安靜下來,教師可以把握這個有利時機,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及時轉移到有意注意上來,達到導入新課的目的。但是教師必須使故事、傳說的內容能和講課內容聯系起來。“如講人類的起源”一節時,教師第一句話:“今天先講個故事”。全班鴉雀無聲。“遠古時候,地球上還沒有人類,這時一個叫女媧的天神來到地球,孤單、寂寞的日子使她非常想有個伴,這時她用泥捏成一個個像她一樣的小人,吹口仙氣,泥人活了。后來女媧又用一要藤條在泥漿里胡甩一通,一個個泥點又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人……”這個故事使學生驚訝不已,巨大的疑問激發著他們的求知欲,課堂教學的“黃金時刻”來到了。教師板書:“人類的起源”,從而引入新課。
二、圖像圖表法
圖像圖表法是利用講解課本上的圖像圖表導入新課。圖像圖表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時應充分利用。如在講“動物的主要類群”一節時,教師在上課后請學生打開課本看“動物進化樹系圖”。把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與“樹系圖”上動物類群相對應。同樣是動物,它們在“樹系圖”上類群不同、位置不同,學生發出驚嘆。教師板書:動物的主要類群,從而順利地轉入新課。
三、質疑法
你聽說過5000美元1磅的牛奶嗎?聽說過40萬美元的羊嗎?聽說過不打藥也能給農作物治蟲嗎?
教師提出耐人尋味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懸念,促使他們動腦筋,認真思考,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轉入活躍狀態,調到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講“現代生物技術”時,教師說:“今天我說一說我自己近幾年種棉花的情況,前年種3畝棉花,棉鈴蟲、蚜蟲、枯萎病等使棉花大面積減產,每畝地產籽棉不足200斤,且投資大、投工多。去年和今年,同樣3畝棉花,棉鈴蟲沒了,蚜蟲不見了,枯萎病也少了,投資小、投工少,棉花年年大豐收,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大的差別呢?”講到這兒,學生的興奮點自然被吸引到本節課的難點內容上來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向他們講授有關轉基因棉花,克隆技術等,將學生思維推向高潮。
四、討論法
事不辯不明,理不辯不清。各抒己見,各陳事理,對學生認識事物,學習新知識,有莫大的幫助。如在講“昆蟲的生殖發育”時,教師提出問題:“毛毛蟲可怕不可怕?蝴蝶美不美?”學生紛紛發表見解,有的說毛毛蟲可怕,有的說蝴蝶真美,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討論:“可怕的毛毛蟲和美麗的蝴蝶是不是同一種昆蟲呢?”學生有的說是,有的說不可能,學生的求知欲已被調動起來,教師可順理成章地引入本節內容。
五、播片法
教師根據所授的內容,選擇合適的DVD片,進行播放,再適可而止,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求知欲。如在講“動物的社會形為”時,教師播放DVD:在西雙版納,在一頭因病死去的小象,周圍許多大象徘徊在四周,低聲吼叫,似在哭泣。在非洲草原,威猛的獅王,正遭受眾多獵狗的攻擊……(停止播片)為什么動物會有人一樣的行為呢?它們的群體有什么與人類社會相似的地方?引出課題:動物的社會行為。
六、實驗觀察法
初中生物教學,實驗教學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提高教學質量不可缺的重要一環。而課堂實驗由于授課時間、環境、學生自身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教師要在實驗內容、方法、過程,引導學生操作,觀察、討論,結論歸納梳理等諸多環節,都要為學生“量身定做”,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捕捉事物各自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細微的差別,使學生對生物想學、愛學、樂學,從而達到認識并掌握生物學知識的目的,進而培養他們熱愛生物、熱愛自然、保護生物、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
七、復習法
溫故而知新。由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新舊知識的銜接。提問與新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已學過的知識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過渡到新課也十分自然。如講“關注城市環境”時,教師先讓學生復習前一節講的農村環境,從農村的自然環境到人的生存環境。從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到工礦企業,說明農村環境在變化,進一步闡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農村環境在變化,那么城市環境呢?從而順理成章地轉入講授新課。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善于鉆研,抓住教材、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就一定能把本職工作做好。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