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霞
摘要:合作學習是立足現代教育的高度,針對傳統班級教學存在的弊端,從改革教學組織形式的角度出發引入課堂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中進行研究性合作學習,共同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全面提升合作能力和學科成績,最終實現有效課堂。
關鍵詞:思想品德;合作學習;有效課堂
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學策略。有了這種思想和策略,有利于提高課堂效果和學習效率。目前,學生的合作能力普遍都比較低。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研究和探索,讓學生從合作學習中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明確在學習活動中的責任與義務,學會相信他人、配合他人,學會接受、采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同時又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共同取得好成績呢?筆者談談在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中的幾點看法。
一、明確合作目的,實現合作的有效性
很多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跟別人合作,自我感覺良好,認為沒有必要跟他人合作。尤其是尖子生,自負心理較強,盲目放大自己的學習能力,很容易忽略團結的力量。而學生學習政治課的學習模式都是以個體學習為主,缺乏團隊學習合作的精神,既不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習能力的提升。合作學習是一種團體性學習活動,需要大家的參與才能完成。所以只有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意義和好處,學生才能自愿參與到合作的氛圍中,充分發揮團體的力量,共同提高學習效率。
二、克服不利因素,為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
由于個性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別,人際關系的不同,不少學生難以融入合作的氛圍。為了更融洽、更優良的教學課堂,我們通過各種實驗活動,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一)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引入競爭機制,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在過去的課堂學習中,學生總是很被動。教師說什么,學生就做什么,課堂效益自然不高。這體現了我們教育的弊端,比起外國的教育,我覺得我們缺乏讓學生形成“我要學”的氛圍。那么,如何營造這種氛圍?我認為,在課堂中引領學生進行競賽學習是不錯的方法。
競賽學習以小組單位進行,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感受團結的力量。例如,我在一節復習課上,進行了小組比賽的實踐,活動設計如下:第一步,把班級按座位分成四個小組,各小組自由復習九年級第二單元的課文,討論知識結構和設置問題。第二步,每組成員派代表歸納本課知識結構,其他成員找出該組的錯漏知識,對知識進行糾正,每糾正一次加一分。第三步,各小組給其他小組設置疑難問題,答對題取得一分。第四步,核算分數,評出勝出小組并給予獎勵,輸了的小組為大家唱一首歌曲。最后,教師小結。一節課下來后,學生都說課堂變得緊張刺激,很有挑戰性,他們都很喜歡。下課前,我問學生:你們覺得老師幫你們復習好還是自己競賽的復習效果好,一個學生毫不掩飾地說,“當然是我們自己復習得效果好啦。”這時,大家都笑了。確實,教師講十遍都比不上學生自己領悟一遍。通過這次復習課,我相信,學生都對合作學習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在活動中明白增強團結意識的重要性。
(二)利用網絡等技術,帶領學生進行合作研究活動,體驗合作的樂趣
樹立合作意識,僅僅靠課堂的一點時間是不夠的。九年級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已經不只限于課堂,培養學生走出去的能力是十分必須的。這對于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及組織能力都比較差的青少年來說,探究活動顯得陌生,不知從何下手。這個時候多媒體的運用為課外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嘗試走出去,再回到課堂上來,體驗合作的快樂,是個不錯的選擇。例如,在學習初三內容《可持續發展戰略》時,為了提高學習興趣,我提出讓各班學生自己創作交流網站,主題是《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小行動》。網站由學生共同完成。我把每個班級的學生分成三組,每組各有任務。第一組的任務是收集關于破壞自然的資料、圖片信息,創設情景。第二組負責設計問題,例如“為什么人類要破壞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有哪些?”學生可以在網頁里提出觀點或回復別人的問題,提升感悟。第三組的任務是:調查社會現實,在自己的周邊地區分小組進行小調查,觀察記錄社區里破壞環境的情況,以及調查餐館吃野生動物的現象,并寫出調查報告,展現調查結果。一些對上傳等技術沒有經驗的學生將由教師協助操作。在網站的最后一頁,我設置的交流環節:各抒己見,探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建議。根據收集的資料和制作網站的創意,由學生自己評出最好的作品。
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參與的調查研究、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對環保這一主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在網站制作中發揮了潛能,激發了新思維,得到了新認識。后來,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告訴我他們的感受:電腦操作是他們最擅長的事,通過網站的合作學習使他們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學生更愿意接受這樣的合作學習模式。
三、分組實驗合作與不合作的不同效果,檢驗合作的益處
現在的初中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得到家庭的呵護和師長的幫助,在學習方面容易表現出個人主義,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合作中難以進入合作角色。
為了讓學生明白團結合作的好處,并且理解社會生活就是一個合作過程,我在復習課中進行了分組實驗活動。活動目的是對比合作和不合作的學習效果。活動過程如下:首先科學分組。在九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中,抽取20位學生參加此次活動。每組10位學生,每組學生的成績有好中差三等,總成績都是一樣。第一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第二組學生進行獨立學習。活動開始前記錄各組的成績。第一組10位學生將在2個月的時間內進行合作學習,每個人把自己學習思想品德的經驗拿出來跟其他同學分享,共同完成課外實踐活動,不懂的由成績好的同學指導。自習課時,這些學生自由調配座位,相互監督練習冊的完成情況,和解決疑難問題。這些學生都表現積極,學習的能動性較強,課堂表現活躍。
兩個月時間下來后,月考成績出來了,第一組的思想品德月考成績與第二組有了很大的區別。
活動前:
活動后:
這些成績表的變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沒有進行合作活動的學生,成績則沒有多大的變化,進行了合作學習的小組成績明顯提高。從中,我們不難看到合作學習的好處。
總言之,無論任何時候,人類的活動都離不開競爭與合作。在學習上也一樣,無論是思想品德課,還是其他科目的學習,群體學習的氛圍總是比個體學習要好得多。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與他人實現互助合作也是一種能力,掌握這種能力學生才能真正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最終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
2.錢佩玲、王嶸,《對合作學習方式的介紹及反思》【J】,《教育科學報》,2002
【責編 閆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