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芬
摘要:現代教育強調的是素質教育,這給我們傳統的以教授知識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能力,特別是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們教師要通過種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識字量,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并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使學生的閱讀更有效率,并及時讓學生進行閱讀心得的交流,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
關鍵詞:閱讀;素質;基礎;興趣;情境
現代教育強調的是素質教育,這給我們傳統的以教授知識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符合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當然也符合學生成長需要。因此,在新課改下的小學教學中,教學目標確定為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能力要求是新時期學生學習素質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
作為語文學科來說,很多教師都清楚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學科,學生語文能力,特別是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那么在我們的日常語文學科教學中應該怎樣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增強識字量是大量閱讀的必要條件,積淀是大量閱讀的基礎
如今的學生看到閱讀就怵,不愿意讀、懶得讀的現象尤為嚴重,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因為文字的障礙較大。所以,我們必須讓他們多識字,養成看見字就想讀、就愛讀的習慣。積淀是閱讀的基礎,只有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才能逐漸形成較強的語感。有的學生很注意語文課本的閱讀,尤其是很注意傾聽教師的講解,這固然是好的,但只著眼于個別“范例”顯然是不夠的。要想真正提高閱讀能力,必須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所謂“功夫在課內,提高在課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大量閱讀具有趣味性的童話故事、人物傳記、少年小說、世界名著等,以增強學生的積淀。
二、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之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好。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教師教學時可以創設不同的情境,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如角色表演、故事會、吟詩會、讀書筆記展覽等。教師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不僅優化了教學過程,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興趣。
三、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
面對琳瑯滿目的書籍和報刊,人們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全部仔仔細細地讀,而應該根據書目和實際需要區別對待,有所選擇。下面推薦幾種閱讀的方法。
1.瀏覽式閱讀,對大量淺顯的書籍,可采用瀏覽式閱讀,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或通過看標題、目錄、內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2.品味性的精讀。對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要靜心細讀。有的好文章要反復地讀幾遍,甚至熟讀成誦。
3.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圈點勾畫、作批注、寫讀書筆記等。使讀書動筆成為習慣,這樣既能提高讀書的質量,又能提高閱讀能力。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還必須注重默讀、速度、朗讀等形式的訓練。多種形式的訓練閱讀,不僅可以激發和保持學生閱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
四、加強閱讀交流,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如果不給它提供食物(與事實和現象進行生動的接觸,體驗到認識的歡樂),這種需要就會枯萎,而對知識的興趣也就隨之熄滅。”蘇霍姆林斯基在這里強調的是知識的運用。課外閱讀也是如此,學生只有感到閱讀有用,有意義,才會越讀越起勁,越讀越愿意讀。通過一個階段的閱讀,學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們就應該及時創設條件,搭建平臺,讓學生的成功體驗飛揚起來。
總之,在大量閱讀實踐中,教師應靈活地指導學生合理運用閱讀方法。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就可以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學生就會讀更多的書,吸收更多的語言精華,閱讀能力由此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