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梅
作為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語文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下面,筆者就根據實踐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和經驗。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要想在閱讀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我們就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材料內容本身的特點,靈活采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我們難以想象:一個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只知道閱讀有限幾本課本的學生在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如何去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和競爭。缺少了文學的滋潤,他們的心靈會干涸。因此,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品味,使他們在閱讀中發現自我、提升自我,使鑒賞活動成為他們的自覺修養過程。
二、教給讀書方法
有的學生讀書喜歡憑借自己的興趣,對于那些具有曲折故事情節,形象生動的內容就會認真讀,而對于一般的材料,則是走馬觀花地瀏覽。有的學生雖然讀書認真,卻不懂得吸取書中的知識和信息,不知道學習里邊的寫作技巧,更不會將之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因此,這樣的讀書方法效果甚微。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學生介紹一些巧妙的方法。所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生就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應用,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1.瀏覽性泛讀。要求每分鐘讀200~400字之間,理解率在80%左右。這種閱讀方法的運用需要學生有足夠的閱讀時間,有足夠的興趣,在無需仔細閱讀材料內容的時候,通過觀看標題、前言、目錄等,對內容有大概了解,以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2.探求性速讀。要求每分鐘讀400字以上,理解率達到70%。實現速讀,我認為必須讓大腦跑在眼球前面,做到“四快”:即閱讀過程“看書快”,看到信息“識別快”,識別內容“理解快”,理解內容“記憶快”。速讀能大幅提升學習效率、記憶力、注意力,使學生信心十足、興趣高漲。
3.品味性精讀。要求每分鐘讀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對于一些名家作品,以及學生自己喜歡的文質兼美的作品,都要進行精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仔細揣摩作者對作品的構思、立意等,要仔細咀嚼其中一些優美的詞句,遇到喜歡的就要動筆記下來,然后反復讀。這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興趣,調動多種感官,用過眼看、口誦、腦思、手記等,養成認真讀書的良好習慣。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4.不同文體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童話故事,重在抓住情節;閱讀人物傳記,關鍵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閱讀詩詞,緊扣關鍵詞領悟意境;閱讀說明文,明確事物特點等等。教師結合教材特點,不僅引導方法,也提高了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培養自主閱讀的習慣。
三、利用“問題”在感悟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俗話說:“讀書不思考,猶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思考,閱讀就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可以在閱讀之前為學生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到思考的過程中。但是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學生由于成長的環境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經歷不同,他們對文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分層次進行指導,提出不同的問題。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時,讓學生共同講討論學法“你認為用什么方法來學習這課?”學生通過討論都認為學習這課首先要從“學習提示”開始,然后從課題入手,再根據課后問題來幫助學習課文。課后第一題:“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黃山哪些奇石,具體寫了哪幾塊奇石的樣子?”這是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時做到邊讀邊思考,從而了解課文內容;第二題:“默讀課文第三段,說說這一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是提醒師生這是本文的訓練重點,要求重點學習和掌握;第五題:“依照課文第三段說一段話,介紹下面兩塊奇石:天狗望月、仙女彈琴。”這是學習課文第三段“并列寫法”后,進行知識遷移而設計的,讓學生讀寫結合學以至用。由此可見,在學習課文時如果學生都能分析、研究一下課后問題,就能使它們在閱讀中發揮“導游”的作用,使學生在學課文時,少走彎路。
四、讀說結合,在說話中提高閱讀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讀”與“說”是對文字信息的輸入輸出,讓學生要在說中將對課文中理解的內容表達出來,“讀”與“說”的有效結合,才能達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時,我讓學生發揮想象,以“肉被騙走以后”為題編個小故事。這時學生的興致高漲,思維也像打開閘門的水,噴發而出。學生滔滔不絕,而且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結局。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在說話中提高了閱讀能力,真是益處多多。
五、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筆記的重要性。讀書筆記的形式有很多。包括:摘抄型。比如對閱讀材料中一些優美的語句等進行摘抄。提綱型。就在在閱讀結束,對閱讀材料有一定的了解后,用提綱挈領的方式將材料的主要內容記錄,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在閱讀完一個材料后,將自己的感想和領悟記錄下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聯想型。即是通過自身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通過聯想和想象,改編故事,續寫故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我們要通過提示范例,摘錄講評,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學生做筆記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點,選取適合他們的閱讀材料,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中把說、讀、畫、思等相互關系能相互滲透于語文教學中,并注意給予積極地評價,將點點滴滴積累于平時。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