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張德佑
摘 要:本文介紹了陶瓷解膠劑在實際生產中的選用及使用原則。經過大量實驗,獲得了解膠劑在陶瓷生產中應用的基本規律。正確應用解膠劑,對提高陶瓷泥漿或釉漿的性能、減少漿料水份、降低干燥能耗,以及保證陶瓷產品品質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陶瓷;解膠劑;應用;節能降耗
1 前言
隨著中國陶瓷工業的快速發展,陶瓷原料進一步消耗,尤其是優質陶瓷原料逐漸消耗殆盡,傳統上不能應用的陶瓷原料也逐漸被陶瓷廠家認可并重新應用,其原因在于陶瓷化工原料的發展。隨著陶瓷生產工藝的發展,陶瓷機械、原料、化工及相關陶瓷技術,也遇到了空前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就陶瓷化工部分的解膠劑(也稱陶瓷解凝劑、減水劑、電解質)來說,由上世紀90年代的三聚磷酸鈉(STPP)、水玻璃Na2O·mSiO2·xH2O(液體)、純堿(Na2CO3)、腐植酸鈉等單一化工原料作解膠劑,發展到目前的復合解膠劑(無機-無機,無機-有機),且形態由單一的固態到液態(如:有機高分子材料),陽離子型到陰離子型。對于不易解膠的陶瓷原料,如:超白低溫砂、膨潤土、鎂質土、礦渣、陶瓷污泥、拋光泥等,只要應用得當,均具有解膠的效果,以確保漿料工藝參數、減少水份、降低干燥能耗,實現綠色清潔生產。
2 解膠機理
關于解膠機理,已有眾多的專家對其進行闡述,其中的觀點仍存在爭議,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但業界比較認可的解膠機理主要有三種。
(1) 陽離子置換
通過陽離子置換的方式,可以改變膠粒的雙電層厚度,使雙電層厚度增加,ξ電位上升。如:粘土的陽離子交換過程如下:
Ca-粘土+2Na+—2Na-粘土+Ca2+↓(沉淀鈣鹽) (1)
Mg-粘土+2Na+—2Na-粘土+Mg2+↓(沉淀鎂鹽) (2)
粘土的陽離子交換容量大小的情況如下:
H+>Al3+>Ba2+>Sr2+>Ca2+>Mg2+>NH4+>K+>Na+>Li+
即左邊的離子能置換右邊的離子,自右至左交換容量逐漸增大。
粘土吸附陰離子的能力較小,其順序如下:
OH->CO32->P2O74->PO43->CNS->I->Br->Cl->NO3->F->SO42-
(2) 空間位阻效應
通過空間位阻效應,在離子間起阻尼和間隔作用。
(3) 螯合效應
螯合效應即通過復合物的引入,使陽離子產生鍵合,形成絡合物,降低離子間的引力,補充空間位阻效應。螯合物是配合物的一種,在螯合物的結構中,一定有一個或多個多齒配體提供多對電子與中心體形成配位鍵。螯合物通常比一般配合物要穩定,其結構中經常具有的五或六元環結構更增強了穩定性。所以螯合物的穩定常數都非常高,在陶瓷泥漿或者釉漿的解膠中,同陶瓷漿料中的陽離子,尤其是多價離子形成更為穩定的螯合物,降低了離子間的引力,從而降低了漿料的粘度,起到解膠的作用。另外,螯合物還可以掩蔽金屬離子,提高了漿料的穩定性。
3 陶瓷坯料解膠試驗的內容
3.1 試驗原料
3.1.1坯料
本試驗所采用的坯料為佛山石灣鷹牌陶瓷有限公司的超白面料SHW、普白底料HY,G陶瓷廠拋光料、LM廠瓷質仿古磚坯料等。另外,2#與3#試驗為佛山鷹牌陶瓷有限公司的HY底料,其坯料的化學組成相同,但3#引入膨潤土10%,替代2#中的部分粘土(水洗泥及黑泥),將配方中的化學成分調整至合適的比例,要求其主要成分偏差小于0.5%。試驗用坯料(曬干或者自然晾干)預先粉碎,全部通過8目篩(粒徑<2.5mm),混合均勻。其化學組成如表1所示。
3.1.2解膠劑
本文中的解膠劑采用的是佛山市富威順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解膠劑,L01和L02為液體解膠劑;德國司馬化工的DOLAPIX-PC67為有機液體解膠劑;其余的為固體解膠劑。固體解膠劑全部研磨成細粉并混合均勻備用。解膠劑的化學組成如表2所示。
3.2 試驗設備及儀器
本試驗所采用的設備及儀器為電子天平、NDJ-5型涂-4粘度計、比重杯、秒表。
3.3 試驗步驟
(1) 同一組實驗,固定用相同的快速球磨機、球磨罐和球石,將球磨罐及球石(料:球≈1:3,球石級配為大:中:小≈2:5:3)預先用干毛巾把水擦干,減少因水份、料球比、球石級配以及球磨轉速等因素對試驗結果(漿料水份和細度)造成的誤差;
(2) 在0.01g精度的電子天平上分別準確稱取坯料和水(依據試驗條件表3);
(3) 在0.0001g精度的電子天平上精確稱取相應質量的解膠劑;
(4) 將坯料、水、解膠劑加入球磨罐中,再進行快速球磨,球磨時間依據所生產陶瓷磚的細度工藝參數而定。
(5) 采用NDJ-5型涂-4粘度計檢測漿料的流動性(即采用100g的標準測試杯,杯口直徑為4mm,測試其流動性),連續測試三次,并記錄每次測試所用的時間(記為:流速1、流速2、流速3)。
(6) 漿料密封靜置24h后,用攪拌機以相同轉速攪拌2min,用NDJ-5型涂-4粘度計連續檢測3次(記為:24h流速11、24h流速12、24h流速13),衡量觸變性,通過流動性的差異大小來反映觸變性大小。差異越大,觸變性越大,反之越小。
4 陶瓷坯料解膠試驗及結果分析
本試驗條件依據車間生產工藝參數(水份、細度、流速、比重等)來確定試驗的料水比、球磨時間等方面的性能指標,詳情如表3所示。
4.1 超白SHW面料解膠試驗及結果分析
超白SHW面料中所采用的解膠劑為B-20#,添加量為0.30%~0.85%。不同含量的解膠劑對SHW面料解膠效果見表4及圖1、圖2。
由圖1和圖2可知,采用B-20#解膠劑對SHW坯料解膠時,隨著解膠劑含量的增加,其流動性先增加后降低,當解膠劑的含量為0.55%時,流動性最好,所以此時解膠效果最佳。但沉淀24h后,其流速時間由31s增加到35s,但最佳添加量增加基本同球磨后吻合。所以當解膠劑含量在0.55%時,說明該坯料采用B-20#解膠劑比較合適。當解膠劑的含量低于0.45%,解膠劑用量不足,漿料解膠不好,粘度增大,流動性差;尤其當其含量低于0.4%時,在生產上表現為漿料出球慢,容易產生漿料放不盡,過多的漿料停留在球磨機內。導致這部分漿料在第二次球磨時增加球磨時間,造成部分過度球磨,細度偏細,漿料粘度適當增加。
4.2 HY底料和HY-1底料的解膠試驗及結果分析
采用不同的解膠劑對HY底料和HY-1底料進行解膠,兩個坯料的化學成分相同,但HY-1底料中引入膨潤土10%代替HY-1底料中的部分粘土,即坯料中的礦物組成有差異。由于坯料礦物組成的差異,以及各種解膠劑的解膠規律不同,所以即使在同一水份下,流動性差異也較大,甚至沒有完全解膠、無流動性,不易進行試驗比較。因此,將水份調整到33.33%、35.48%、37.5%進行試驗對比。水份高,說明難解膠。不同類型的解膠劑與漿料的粘度關系如表5所示。不同解膠劑對HY和HY-1坯料的解膠效果如圖3所示。C-30與不同液體解膠劑對HY和HY-1坯料的解膠效果如圖4所示。
由圖3、圖4可知,引入膨潤土后,坯料難解膠,而且最佳添加量有所增加,用C-30作解膠劑,水份為35.48%時,HY坯料的最佳添加量在0.5%~0.7%,流速為40s~45s;但引入膨潤土10%后,解膠劑添加量增加到0.6%~0.9%,流速為45s~50s。另外,在采用C-30解膠劑的基礎上引入液體解膠劑PC-67、L01、L02后,解膠效果均有改善,并且解膠范圍拓寬,這在實際生產中容易控制,不會因泥砂料的波動,導致漿料粘度大幅波動,噴霧干燥后粉料顆粒變化大,易造成后期缺陷較多。尤其在水份過高(38%以上)的情況下,粉料多假性顆粒,微粉多,壓制后磚坯容易出現分層、裂磚等缺陷。
4.3 G廠拋光磚坯料解膠試驗及結果分析
解膠劑C-30對G廠拋光磚坯料解膠過程中,水份分別以32.2%(即坯料土樣:200g,水95g)、33.3%(即坯料土樣:200g,水100g)進行試驗。
(1) 水份為33.3%的解膠
本文中解膠劑C-30對G廠拋光磚坯料解膠試驗結果如表6所示。解膠劑C-30對G廠拋光磚坯料的解膠效果如圖5所示。靜置24h后,解膠劑C-30對G廠拋光磚坯料的解膠的觸變性如圖6所示。
(2) 水份為32.2%的解膠
C-30解膠劑在G廠坯料配方中解膠規律如表7所示。靜置24h后,C-30解膠劑在G廠坯料配方中解膠規律如表8所示。其解膠效果如圖7、圖8所示。
由試驗數據和圖7、8可知,G廠坯料的解膠,采用C-30解膠劑最佳點在1.2%~1.4%之間,觸變性有所右移,即解膠劑的加入量適當增加,觸變性會變好,漿料粘度降低。
4.4 LM仿古磚坯料的解膠試驗及結果分析
LM瓷質仿古磚坯料的解膠,主要是解膠劑的添加量較大,采用C-30解膠劑比較合適,最佳加入量在0.9%~1.0%時,水份可降低至32.25%,LM廠仿古磚的解膠規律如表9所示。其解膠劑的解膠效果如圖9所示。
由實驗數據和圖9可知,LM廠仿古磚坯料的解膠主要是添加量較大,當解膠劑C-30的添加量在0.8%~0.9%時,其觸變性也較大。靜置24h后,流速由25s增加到40s以上。因此,結合觸變性,其最佳的加入量為1.3%。
5 結論
通過上述大量的實驗證明,在陶瓷生產工藝過程中,解膠劑對漿料的解膠好,即粘度低、流動性好。漿料流動性好,噴霧干燥造粒的粉料顆粒形狀及顆粒級配也就較好,從而后期壓制時粉料布料性能(顆粒形狀、級配、密度等)更好,降低了后期工序缺陷的產生機率。另外,解膠劑的選擇以及添加量的合適與否,對漿料的性能均有很大的影響,如:水份、細度。如果選擇了合適的解膠劑,并調整至最佳添加量,在漿料粘度滿足工藝要求的前提下,可將水份降到最低,從而提高球磨效率及產量,降低能耗。同時,也降低了噴霧干燥能耗,為實現清潔生產、降低成本、節能降耗做出貢獻。
影響坯釉料解膠劑的因素及注意事項有如下幾個方面:
(1) 配料配方的變化對解膠效果的影響
因坯料配方組成的變化,尤其是礦物組成的差異,對解膠劑的類型、添加量均有不同要求,既使是同一陶瓷企業,由于泥砂料批次間的波動(尤其是均化不足),對解膠劑的添加量都有不同。原料堆場大,原料均化越充分,漿料的解膠越穩定;而堆場小,頻繁進料的解膠多數不穩定,通常這些就是漿料流動性波動較大的原因。一般在選解膠劑時,在泥砂料使用前,需做小試和中試試驗,取配方所用的泥砂,曬干或者自然晾干,粉碎(過8~10目篩),經過小試確定解膠劑的類型及最佳添加范圍,然后再進行中試,再進行大生產。一般華南區域,添加量在0.4%~0.8%,少數在0.3%~0.4%或0.8%以上;華北區域在0.6%~1.0%范圍;另外,不同產區對解膠劑類型要求也不同。實際應用時均需試驗確定,以達到最好的解膠效果,從而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
(2) 陶瓷原料的風化程度對解膠效果的影響
一般風化時間長,越容易解膠,即原礦解膠一般比次生礦難解膠。好的解膠劑在配方中的添加量也相對較少,其成本相對降低。反之,添加量變大,解膠劑成本高。
(3) 水質對解膠效果的影響
一般生產用水或者漿料中含有Ca2+、Al2+、Mg2+、Cl-、SO42-等離子較多的,解膠劑相對較難,且觸變性較大,如:在沿海地區、華北地區,采用拋光線污水(因為污水中Ca2+、Mg2+、Cl-、SO42-等離子濃度相對較高)較高的企業,解膠成本一般較高,添加量較大,漿料水份高。另外,污水處理的凈水劑對解膠也有影響,而且影響較大,如:聚丙稀銑胺、聚合氯化鋁、明礬等,對這類影響解膠的物質,更應慎重使用并選擇合適的解膠劑,才能降低解膠成本。
(4) 漿料溫度對解膠效果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溫度高,漿料粘度低,流動性好;溫度低,漿料粘度高,流動性差。所以在冬季漿料一般流動性會比夏季差5~15s,甚至更多。如果已經通過實驗選擇了合適的解膠劑,且添加量也選擇較佳時,流動性還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時,可適當提高漿料水份,以適應生產工藝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