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會敏
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曾說過:“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音樂家,但人人都有欣賞音樂的權利。”《標準》指出: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培養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音樂欣賞教學是中學音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基本內容,可是學生卻不愿上。
如何讓學生感興趣,上好中學的音樂欣賞課?我有如下幾個看法。
一、把握學生心理,提高學生興趣
在初中階段,學生生理、心理日趨成熟,他們對世界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開始逐漸將興趣轉向表達各種感情的作品。他們對各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感,他們因為喜歡某個偶像而去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以唱好某人的歌曲而自豪。在這個流行歌曲傳播泛濫的社會里,流行音樂或者說流行歌曲在學生心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這種現象教師不要回避或制止,而應主動引導,給他們一種“心理滿足”。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取“自助式課堂”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在選擇自己喜歡的曲目聽一聽或唱一唱,然后再向其他同學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歌曲的特點價值等,教師從旁進行指導,加以補充修正,讓學生以這樣的方式參與音樂,并從中獲得、積累音樂知識,從而提高音樂修養。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興趣作切入點,將學生引入民族、古典音樂的欣賞是切實可行的。
二、增設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在活躍愉快的課堂氣氛下教學,學生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效果是比較理想的,而且所學的知識記憶扎實,運用靈活。在保證正常的課堂教學情況下,教師可以嘗試一些比較適宜的活動和游戲。
例如,在欣賞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制打擊樂器,為音樂主題伴奏。如在礦泉水瓶里裝上沙子當沙錘,在水杯里裝上不等量的水,敲擊水杯,從而發出不同的音響等。
在欣賞《卡門》的教學中會涉及曲式概念。認識回旋曲式“A+B+A+C+A+……”時,可啟發學生用歌曲、動作、圖畫、擺實物等多種方式表現。
三、利用學科交叉,發掘人文內涵
藝術表現形式有多種多樣,但是各種藝術都能找到一個共同的切入點。以音樂欣賞課為載體,將歷史、地理、人文、古詩詞等多門學科內容與音樂欣賞課互相滲透,形成交叉學科優勢是一種比較好的切入點。這樣既提高了音樂欣賞課的內涵,又對音樂欣賞課起到了推動作用。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音樂教學應“擴大音樂欣賞的范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在《春江花月夜》的欣賞課上,可以結合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少看不見。幫助學生理解。
教師還可以結合文學作品中的“頂針”,如袁鷹《井岡翠竹》:“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講解音樂中的魚咬尾:前一樂句的尾音與后一樂名的首尾相同。
欣賞《伏爾加船夫曲》時,教師可講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再出示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纖夫忍辱負重,卻饑寒交迫,但他們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踏開世界的不平路,對著太陽唱起歌。正因這種精神,才創造了今天俄羅斯人民的美好生活。教師通過交叉學科優勢的利用,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認識。
四、運用媒體教學,凸顯美育作用
音樂欣賞是心理反映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外部音響感知、想象聯想、情感共鳴、理解認識,所以,音樂欣賞教學必須遵循著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把光、色、音、像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在欣賞音樂時更顯形象和直觀,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對學生也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如欣賞《黃河大合唱》第四樂章《黃水謠》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通過視覺的畫面和音樂來激發學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開始時在屏幕上播放黃河壯觀的場面,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于教師壯觀的場面上,仿佛自己就站在黃河邊上。隨著第一樂段展示黃河兩岸美麗風光,世代人民過著和平寧靜的日子;隨第二樂段播放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兩岸人民背迫離鄉、四處逃亡的視頻片段;第三樂段時,通過圖片體現黃河依然如故,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的凄涼。
總之,在音樂欣賞課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功能的作用,將視聽與欣賞緊密結合,既提高了音樂欣賞課的質量,又提升了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情感體驗,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其實上好音樂欣賞課并不難,關鍵是教師要充分組織教學,在備課中盡可能多地準備相關知識,要懂得運用自己扎實的課內外基本功,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知識傳授與音樂欣賞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愉快的欣賞活動中獲得新知,提高音樂欣賞能力。當然這就需要教師要不斷學習,跟上時代的潮流,跟上學生的步伐,以積極的態度上好每一堂音樂欣賞課。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