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在教育上,就是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即生本教學(Student–oriented Instruction)。生本教學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當代教育教學的主流,也必將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走向。本文僅就以學生為本、生本教學的基本內涵和生本教學行動準則作粗淺探討。
一、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由來已久。然而,不同時期,人們對其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今天,以學生為本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尊重學生
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學生是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內容之一。尊重學生就是要求教師做到:
(1)自我尊重。教師自尊是尊重學生的前提。教師自尊的內涵是很豐富的,主要包括道德品質方面要自律,專業發展方面要提升,教學藝術方面要提高,教育技術方面要與時俱進,教學研究方面要有所建樹等。
(2)尊重學生的存在。作為教育的對象,學生是真實的存在者,是發展中的人。因此,他們有許多教師認為不如意的地方。尊重學生的存在,就是要正視他們存在的缺點,包容他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尊重學生的存在,還要強化學生自我存在的認識,使其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提高自我存在的責任感與義務感。
(3)尊重學生的自尊。教師在要求學生尊重自己的同時,必須尊重學生。如,課堂教學討論時,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學生問候教師時,教師要回禮,甚至主動問候學生。
(4)尊重學生的勞動。微笑著聆聽學生回答或提出問題,認真、按時批閱學生作業,誠懇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對學生勞動的尊重。
(5)尊重學生的權利。學生有自己的權利,如受教育權、人格尊嚴權、身體健康權等。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這些權利。如,不能因為某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差,而不允許該生參加考試,也不能因為某生上課違反紀律,就將該生逐出教室。
2.教為學服務
教為學服務,簡稱教學服務。教學服務是指教師為學生學習提供勞動,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活動。教學服務是教師職業的實然屬性。因此,對教師而言,教學服務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是無條件的。一般地,教育越發達,教學服務要求則越高。
從教學的社會性上看,師生關系存在著一種心理契約關系,師生關系一旦確立,就意味著教師與學生“簽訂”一種心理契約,即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學生達成一種預期的目標。教師履行心理契約實質,就是踐行教為學服務。
從教學本體意義上看,教為學服務是一種應然的教學關系。以學生為本,就是要將此應然關系變為實然關系。
教學服務質量決定于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不斷實現專業發展。有效地引導、激發和強化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之一。教學服務的最高境界是教師高度滿足學生所需的各種服務。
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學研究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水平,而且還能滿足自我存在[1]。從這個角度上看,教學服務在滿足學生學習與發展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3.促進學生最優發展
以學生為本,是以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為目的。學生的根本利益就是發展。因此,以學生為本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發展的內涵是豐富的,它包括以下幾方面。
(1)主動發展。發展是學生的天然屬性,也是學生的一種主體性活動,因而,學生的發展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育的意義在于維持和強化學生主動發展的潛能與意識。
(2)全面發展。學生需要在身體、心理、道德、智能等各個方面及領域都健康發展。
(3)最大發展。最大發展,即潛能的最大發揮。學生潛能的開發具有一定的規律。其一,學生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兒童(學生)的認知具有階段性的發展規律。其二,學生潛能的開發具有時效性。學生的潛能是多元的。每種潛能的開發都具有一個最佳時段。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抓住這個最佳時段,適時地挖掘這種潛能。其三,學生潛能的釋放,既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引導、督促下的他主學習過程。在他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既要把學生視為“種子”,創造條件,“引發”學生成長;又要把學生視為“材料”,按照學校的意圖,進行“雕塑”與“外鑠”。其四,學生的發展是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的辯證統一。離開了社會需要,個體發展就失去了意義與價值。因此,“外鑠”是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但是,“外鑠”必須是要以“引發”為前提的,同時,“外鑠”又必然加快“引發”。因此,“外鑠”與“引發”是辯證統一的。
(4)協調發展。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均衡與協調發展。
(5)個性化發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與夢想。
(6)持續發展。在哲學意義上,學生是未完成的、有待完善的社會存在。教育的意義就在于使學生的潛能得到不斷的、最大限度的開發,使其不斷發展,終身發展。
潛能發展不是盲目的,當潛能發展與適應性發展相協調,才能不斷增強人的創價意識,實現人的價值。持續發展的過程就是人的價值不斷增值的過程。因此,學生發展是一項持續性、長久性的工作。
(7)全體發展。學生發展,絕不僅僅是“精英”學生的發展,而是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學習困難”學生和“心理困難”學生的發展。“每一個人的發展是一切人發展的前提和條件。”[2]人類社會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體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4.以學生最優發展作為教學評價的價值標準
價值觀是以科學和價值的統一為原則的,即主體價值需要的滿足建立在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教學的價值在于遵循學生心智發展規律,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發展。高質量的教學,應該是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因此,檢驗教學質量高低與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是學生的發展。只有學生的發展需要得到滿足,教師的勞動才有價值。
總之,以學生為本就是指教師通過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發展水平,創設特定的情境,開展相應的活動,引導、激發、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全面、協調、個性化、最大、最快、持續地發展。
二、生本教學
教學是一種過程,教學過程由若干有著內在聯系的活動組成。然而,由于教學設計過程及其活動的教學價值取向不同,教學的效果就不同。基于以學生為本教學價值取向的生本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在各個領域主動實現最優發展的學習活動。
(1)教師的有效幫助是生本教學的前提條件。沒有教師的有效幫助,就沒有學生的最優發展。教師對學生最優發展的高度責任感和高水平的專業發展是教師有效幫助的基礎。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在教學上表現為教學作用。教學作用是教與學的耦合作用,其耦合關系越緊密,教學質量就越高。
(2)學生主動發展是生本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發展的主動性、自主性,既取決于學生內在的動因,也決定于教師對學生已有學習興趣與動機的強化、激發。
(3)生本教學是一教學思想體系,它包括生本認識觀、生本教學觀、生本教師觀、生本學生觀、生本師生關系觀、生本教學材料觀、生本教學評價觀等[3]。
(4)生本教學是一套教學方法論,它包括生本課程、生本管理、生本指導、生本評價等。
三、生本教學的基本準則
生本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思想、一種教學方法論,還是一套教學行動準則。
從教學思想的視角看,生本教學回答了“生本教學”是什么的問題。生本教學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在其各個發展領域,主動實現自主發展與最優發展的學習活動。
從教學方法論的視角看,生本教學回答了如何開展“生本教學”的問題。生本教學是以教師優質教學服務為基礎,以“班級—小組”為教學組織形式,以學生發展為評價標準,以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教學為依托,以學生群體自主管理與責任共擔為管理策略的教學。
從教學行動的視角看,生本教學闡明了生本教學行動的基本準則。概括起來,這些準則是:
1.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
濃厚的人文關懷是生本教學的本體屬性。所以,愉悅的教學氛圍既是生本教學的條件,又是生本教學的內容。教師是創設生本教學氛圍的首要責任者,為此,生本教師要做到:第一,主動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第二,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第三,對教學充滿激情,充滿信任,充滿期待;第四,具有較高的營造愉悅氛圍的教學管理藝術。
2.師生交互作用,形成學習共同體
早在2 000多年前,蘇格拉底就主張,教育不是知者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4]。教與學本是一體的。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我們稱之為教學作用。
教學作用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相互作用(師生教學作用)。師生教學作用是以教學內容為媒介的交互主體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互為認識的主、客體,即師生在教學認識過程中,通過“對話”、相互觀察等認識手段,實現主、客體位置相互交替,不斷互換,從而形成交互主體[5]。交互主體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師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達成一致,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達成教學目標(顯性目標);另一方面,使學生的思維與教師思維(基本)實現同步,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會思考,學會批判,使其認識能力、解決問題的問題、創新意識得以有效發展(隱性目標)。
交互主體中,教師既是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個普通成員,與其他成員一起同步思考著同樣的問題,又是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個特殊成員,引導著其他成員在茫茫大海中,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交互主體不同于主體間性。在交互主體教學作用中,教師的“思維”要穿插到學生的“思維”中去,牽引著學生的思維不斷向前發展。
交互作用的形式是民主“對話”。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性的、先驗性的和知識性的“對話”教學不同,生本教學“對話”是建立在平等與民主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如下特征:(1)學生體驗到的是尊重、信任、理解與寬容,其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樂于助人的、有責任感的人生態度;(2)生本教學“對話”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意義建構。這種“對話”將傳統意義的師生變成了現在的教師—學生和學生—教師,二者之間失去了絕對的對立,共同構成了生本教學“對話”交互主體(Turn–subjectivity);(3)生本教學“對話”糾正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話語“霸權”,但它更加強調教師在“對話”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師生交互作用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充分發揮知識傳遞者等傳統角色的基礎上,還要適時地擔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激勵者、促進者等角色。
3.開展“因‘材施教”
生本教學對“因材施教”中的“材”賦予兩種含義,一是學生學習基礎,二是教學內容。
因學生學習基礎差異而開展的“因材施教”,我們稱之為差異教學。差異教學具體體現在差異性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作業,甚至差異性的考評方式。
因學習內容差異而開展的“因‘材施教”,我們稱之為分級教學。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差異,我們將教學分為低、中、高三個級別。對于陳述性(特別是事實類)知識的教學內容,我們建議采用講解、自學等教學方法完成,此類教學屬于低級教學;對于程序性知識(邏輯性知識),我們建議采用對話教學,此類教學屬于中級教學;對于隱性知識(包括思想性教學內容),我們建議采用批判式(或辯論式)教學,此類教學屬于高級教學。
4.以學習小組為最小評價單元
生本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前提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是學習與評價的基本單元。小組教學既是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又是一種課堂教學策略,它是基于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的一種博弈。在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第一,目標明確,主動、盡快地達成教學目標是小組每一個成員的共同目標;第二,協同學習,小組各成員角色不同,角色互助,主動對話,相互教學,意義共享;第三,自我管理,各小組均有自己制訂的小組學習規則,在學會相處的基礎上,各成員之間相互激勵、相互提示、相互督促;第四,榮譽共享,小組是班級學習評比的最小單位,每個成員所取得的成果均歸為所在小組的成果,小組內部各成員只有合作,沒有競爭,各小組之間則既存在著合作,又存在著競爭,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實現共同進步。
5.自我管理與他人管理相結合
教學管理既是教學的內容,又是“教學”的手段。沒有高效的管理,就沒有高效的教學。生本教學實現學生自我管理,其基本要義有四點。第一,對“管理”賦予新的含義,變“指揮、檢查、控制”為“理順、預防、協調”,以從根本上預防甚至消滅違紀現象;第二,變“他管”為“自管”與“他管”相結合,即便是“他管”,也是智慧性的提示,而不是簡單的批評與訓斥。如,某個學生無故連續兩次遲到,那么,教師(或負責考勤的同學)就可在學生進入教室時說,“大家看,某某同學來到了。他的到來,使得我們班團圓了。為我們班的團圓鼓掌!也希望某某同學以后能按時來到我們的課堂!”;第三,班級學習,責任分解,使每一個同學都是責任的監督者與被監督者。
6.構建“結構—解構—建構”學習模式,促進認知結構整體優化
學習,即知識的有效積累與認知結構的整體優化。
知識是人們認識的結果,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所獲得的、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存在及變化規律的系統化與結構化的信息。
知識是生本教學內容的主體。生本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結構—解構—建構”的過程,其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優化。
知識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第一,知識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同一類)知識積累的初期,其積累的方式是“粘貼”“儲存”;相應的學習水平,屬于低級學習階段。在知識積累的中期,其積累方式是“同化”與“順應”;相應的學習水平屬于中級學習階段。在知識積累的后期,其積累方式是“批判”“反思”,其學習水平則屬于高級階段。高級學習階段的知識積累模式是“結構—解構—建構”。第二,知識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生態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儲存”與“堆砌”。生本教學知識積累不是追求知識數量的簡單增長,而是知識結構的整體優化。第三,充分利用知識負載的隱性教育價值。一方面,要通過挖掘知識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知識中所蘊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思想與方法。
開展生本教學既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走向,又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圍繞生本教學開展生本(教學)思想、生本課程、生本指導、生本管理及生本評價等研究,建構具有時代意義的生本教學理念、生本教學策略、生本教學模式和生本教學評價,必然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本文為山東省十二五教育規劃課題“基礎教育生本教學研究”(2011GG302)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Thomas,R.M.Teachers Doing Research:An Introductory Guidebook[M].Bost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05:5.
[2]呂世榮.關于以人為本的思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79.
[3]常華鋒.生本教學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8.
[4]王承緒,趙祥麟.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4.
[5]常華鋒,朱莉.生本教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7.
(作者單位:濱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