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楊建龍
[摘 要]在對我國資源的基本條件、資源消費的現狀與未來資源消費的前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我國資源的基本條件決定國內資源的自我保障能力較差,加之未來10年~15年將是我國礦產資源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使得我國重要礦產的總量保障明顯不足,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大宗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同時資源分布與工業布局不匹配問題將變得更加突出。最后,結合國內外礦產資源的形勢,提出了影響未來我國資源保障能力的幾個潛在因素。
[關鍵詞]資源;供求格局;前景展望
[中圖分類號] F0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9-0009-08
一、我國資源的基本條件決定國內資源的自我保障能力較差
(一)總量相對豐富,礦種齊全,人均不足
截至2010 年底,中國已發現171 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9 種,包括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10 種,鐵、錳、銅、鋁、鉛、鋅、金等金屬礦產54 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92 種,地下水、礦泉水等水氣礦產3 種。在45 種主要礦產中,有24 種礦產名列世界前3位,其中鎢、錫、稀土等12種礦產居世界第1位;煤、釩、鉬、鋰等7種礦產居第2位;汞、硫、磷等5 種礦產居第3位。但中國人口眾多,礦產資源人均探明儲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位居世界第53 位。石油、天然氣人均探明儲量分別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7% 和8.3%,鋁土礦、銅礦、鐵礦分別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2%、28.4% 和70.4% ;鎳礦、金礦分別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9%、20.7% ;一般認為非常豐富的煤炭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0.9%,鉻、鉀鹽等礦產儲量更是嚴重不足(見圖1)。[1]
(二)我國礦產資源的基本特點是“三多一難”
“三多一難”是指貧礦多、中小型礦床多、共伴生礦床多,開發利用難。鐵礦平均品位為33%,富鐵礦石儲量僅占全國鐵礦石儲量的2%左右,而巴西、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國鐵礦石平均品位分別為65%、62%和60%;銅礦的平均品位僅0.87%,不及世界主要生產國礦石品位的1/3,大型銅礦床僅占2.7%;錳礦平均品位僅22%,不到世界商品錳礦石工業標準的一半;鋁土礦幾乎全為一水硬鋁石,三水鋁石和一水軟鋁石很少。中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少:以銅礦為例,我國迄今發現的銅礦產地共900余處,其中大型、超大型礦床僅約占3%,中型礦床占9%,小型礦床則多達88%。共伴生礦床多,單一礦種的礦床少:約80%的礦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開發利用的139個礦種中,有87種部分或全部來源于共、伴生礦床。[2]
(三)結構不理想,事關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礦產儲量相對不足
已發現的171種礦產資源中,有探明儲量的159種。但是結構不理想,我國部分用量不大的礦產具有較強競爭力。如稀土礦、鎢礦、錫礦、鉬礦、鈮礦、菱鎂礦、螢石、重晶石、膨潤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等礦產,不僅已探明儲量可觀,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前列,且資源質量高,開發利用條件好,在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用量較大的戰略性礦產儲量偏低,如石油、天然氣、鐵、錳、鉻、銅、鋁、金、銀礦、鉀鹽等需求量較大的礦產品的保有儲量占世界總量的比例較低。據統計,2011年我國92.6%的一次性能源來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主要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占70.4%、石油占17.7%、天然氣占4.5%。我國石油探明儲量僅占世界的0.9%,天然氣探明儲量僅占世界1.5%。
(四)分布相對集中,但與經濟發展布局不相匹配
能源礦產主要分布在北方,煤炭90%集中分布在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等地,總體上北富南貧、西多東少。我國金屬礦產具有明顯的分區分帶特征。在全國范圍內劃分出若干個鐵、錳、鉻、銅、鉛、鋅、鋁、鎳、鎢、錫、鉬、汞、銻、金、銀等礦產資源富集區。如鐵礦50%的探明儲量集中于遼寧、河北和四川等地;鋁礦近90%的儲量集中在山西、貴州、河南、廣西。銅主要集中在江西、西藏、云南、甘肅和安徽等地,產業布局與能源及其他重要礦產在空間上不匹配,加大了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1]
二、我國資源消費的現狀
(一)我國資源消費總量迅速增加,已成為世界資源消費增長的重要區域
過去的10年,是中國礦產資源和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的10年。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2010年,中國石油、煤炭累計消費量為35億噸和290億噸,與1950年~1999年累計消費量34億噸、241億噸相比,最近11年間的消費量基本與之前的50年持平、甚至略高。而中國累計粗鋼、精煉銅、原鋁、水泥消費量在2000年~2010年11年間,分別為39億噸、43億噸、91億噸、62億噸,分別是1950年~1999年50年間累計消費量的1.9倍、2.5倍、3.1倍、2倍。2011年我國總能源、原煤、石油、粗鋼、精煉銅、電解鋁等礦產資源消費量分別達到34.8億噸(標煤)、24.9億噸(標煤)4.5億噸、6.5億噸、786萬噸和1 724萬噸,除石油消費量位居世界第二外,其他均為世界第一。煤炭的消費占全球總消費量的比重從2001年的30.27%增加到2011年的49.7%,精煉銅的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比重從2011年的15.71%增加到2011年的39.32%,粗鋼的消費量由占全球的比重從2001年的19.8%增加到2010年的44.9%(見圖2、圖3)。
(二)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隨著國內礦產品需求的增加,我國礦產品的進口增長迅速,短短幾年間就翻了一番多,由2006年的2 303 億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4 829 億美元,年均增長20.3%。從2000 年到2010年,石油生產增長24.5%,消費增長91.5%;精煉銅生產增長2.3倍,消費量增長3.3倍。石油進口量由0.88 億噸增至2.76 億噸, 增加2.1倍多, 進口額由185 億美元增至1 575 億美元, 增加7.5倍,進口來源主要為中東和非洲。鐵礦石進口量由0.7 億噸增至6.19 億噸, 增加近8倍, 進口額由19億美元增長到794多億美元, 增加42倍,進口來源主要為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鉀鹽進口基本保持在400萬~500 萬噸,但2009 年由于價格過高,進口量大幅下跌至270萬噸的低谷(具體見圖4)。從近10年的統計來看,幾大主要礦產品的進口額均有了大幅的增加,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如圖5所示,石油、鐵礦石、銅、鉀鹽、鋁等產品的對外依存度都超過了50%。除原油進口量僅次于美國外,其他均是世界第一進口大國。
(三)我國的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
我國資源消費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資源浪費十分嚴重,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一直較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一方面我國礦產開發較為粗放,一些地方采富棄貧、一礦多開、大礦小開的現象較為普遍。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分別為30%和35%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金屬礦山采選回收率平均比國際水平低10%~20%;已綜合利用的礦山,資源綜合利用率不到20%;尾礦利用率僅為10%。大中型礦山中,幾乎沒有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占43%。另一方面,開采后的利用效率較低,以單位GDP能耗為例,盡管我國的單位GDP能耗一直處于下降態勢,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較高水平,據計算,2010年,中國單位GDP能耗為4.18千克油當量/美元,是同期美國的2.7倍、日本的4.5倍(見表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三、我國資源消費的前景展望:未來10年~15年將是我國礦產資源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
(一)基于國際經驗的幾個典型事實
1.經濟結構與資源消費
經濟增長過程中,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系統變化使資源的消耗彈性先增后降。在一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的工業化階段之前,以農業和輕紡工業為主導的“溫飽”產業往往是經濟增長的主導行業,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水平較低。進入工業化階段以后,對資源的消費開始持續增長,并在以重化工業主導的工業化中后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此后,隨著重化工業增速放慢,比重減小,服務業增長速度加快,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強度因此進入持續回落狀態,并在一個較低水平保持較長的穩定狀態(見圖6)。
2.人均GDP與資源消費
對金屬的需求與整個經濟的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連的。整體而言,在人均GDP達到5 000美元~10 000美元(約合7 000~18 000G-K國際元)之前,大多數金屬的人均消費量增長都比較緩慢;在5 000美元~10 000美元(7 000~18 000G-K國際元)這個階段,人均金屬消費量幾乎呈對數增長;超過這個階段后,就會保持平緩狀態。大多數國家的大多數金屬礦種都表現出相似的增長模式,或在其支撐經濟的金屬使用強度上表現出相似的變化。金屬人均消費量增長曲線變平緩的絕對高度取決于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產業結構。工業所占份額較大的國家或地區,其金屬人均消費量通常會高于服務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具體來看,不同種類資源,由于功能和作用不同,其到達頂點或峰值點的時間不同。如鋼和水泥消費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和基礎設施完備程度密切相關,其消費的零增長點則主要集中在人均GDP10 000美元~12 000美元(G-K國際元);銅和鋁由于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更加廣泛,其消費零增長點到來的時間稍晚,主要集中在人均GDP18 000美元~20 000美元(G-K國際元)左右(見表2)。
3.國家累計資源消費量與經濟發展
從各個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經濟發展離不開巨大的資源消費量作為支撐。從國家累計資源消費量來看,據統計1945年至2005年的55年間日本累計消費101億噸石油、31億噸鋼、5 100萬噸銅、7 200萬噸鋁、約40億噸水泥。1900年~2005年美國累計消費436億噸石油、65億噸鋼、1.58億噸銅、2.5億噸鋁、約100億噸水泥。截止2005年左右,我國累計消費石油約45多億噸、鋼34億噸、銅3 700萬噸、鋁5 800多萬噸、約78億噸水泥(按國際接軌質量換算約50億噸)。石油累計消費僅為美國1/10左右,鋼鐵相當于其一半多一點,銅、鋁不足其1/4,與日本比較石油累計消費量也不及其一半,銅鋁累計消費均趕不上日本的累積消費水平[3]。
(二)對我國資源消費的基本預測
從當前的發展現實來看,我國目前的工業化正處于中期階段,但已出現向后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征,在2020年~2025年左右完成工業化; 2011年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8 500G-K國際元,據預計,GDP在2025年達到18 000G-K國際元左右。
結合典型國家的工業化、人均GDP與資源消費的歷史經驗,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①在未來10年~15年(2025年~2030年前)將處于礦產資源的快速增長階段,并且若干大宗礦產資源消費將陸續達到峰值。例如,粗鋼人均消費的拐點大致在2015年~2018年前后,人均490千克~520千克峰值期年度粗鋼消費約6.8億噸~7.2億噸;銅的人均消費拐點大致在2022年~2025年左右,鋁的人居消費拐點大致在2025年左右。
②結合累計消費量的數據,預計未來20年,中國能源與礦產資源需求量將遠遠超過過去60年的總和。
③鑒于能源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功能更加廣泛,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其峰值可能相對滯后一些,預計人均能源消費的拐點大致在2030年~2035年,人均能源消費約3噸油當量,峰值期年度能源消費43億噸油當量~46億噸油當量[4]。
四、當前我國資源保障能力的基本評價
(一)重要礦產的總量保障不足
我國人口多,大部分礦產資源的人均消費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就更低。如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大鋼消費國,但是人均消費量僅為世界人均量的88%,不足日本的1/5;作為世界第一大銅消費國,人均銅消費量僅為世界的59%,不足美國人均消費量的14%;作為世界第二大鋁消費國,人均鋁消費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7%,不足美國人均消費的13%。因此,如果至2050年我國鐵(鋼)、銅、鋁等主要礦產品的人均消費量能達到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目前的水平,則我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十分巨大。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國礦產資源的保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以“儲采比”表達資源保障程度以及儲量可供開采的年限,顯然中國主要礦產資源的靜態儲采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連儲量豐富的煤炭,靜態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以“儲消比”來衡量,保證程度將會更低。據對石油、天然氣等21種主要礦產的儲量、產量和消費量的統計顯示,儲量占世界10%以上的 11 種,產量占世界10%以上的 16 種,消費量占世界10%以上的 18 種,從圖7中也可以看出,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鎳、錳等主要礦產的消費量所占的比重均遠遠高于產量和儲量所占的比重。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研究數據,在大宗礦產中,2010年國內銅儲采比為9.5,比2003年的29.8下降20.3;鋁土礦儲采比為16.9,比2003年的32.8下降15.9。另據有關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國已探明儲量的45種重要礦產中,僅有9種可保證需求,10種基本可以滿足需求,21種礦產難以滿足需求,5種礦產將肯定出現短缺,其中,26種礦產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具體見表3),到2030年可保證需求的礦種可能由2020年的9種減少到4種~5種,對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二)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大宗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
我國資源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鎢、鉬、銻、稀土等優勢礦種產量急劇增加,出口量不斷增加,供應著全球的消費。如鎢產量占世界產量的80%,銻產量占世界的66%,鉬產量占世界的40%。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個別優勢礦產的粗放開發,也正在引起優勢的逐步喪失,甚至在未來幾年也會面臨資源保障能力不足的問題。據統計,2010年國內鎢的儲采比為7.7,比2003年的19.9下降12.2;銻的儲采比為3.9,比2003年的5.0下降了1.1。另一方面,石油、鐵礦石、鋁土礦、銅礦石、鈾、鉀鹽、鎳、錳礦石等10余種大宗商品的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從供給來看,國內大宗礦產資源儲量不足的現實狀況,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水平在短期內難以有大的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水平相對較低等多種因素,決定了國內資源的供給能力不可能短期內有較大的提升,同時,我國資源消費的迅速增加的趨勢不會變化,因此,繼續加大進口,依靠國際資源的態勢不會改變,即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據預測,到2020年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超過60%,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在40%左右,銅和鉀的對外依存度將維持在70%左右。另外,也從少量礦種向全面發展。
(三)資源的區域保障矛盾加劇:資源分布與工業布局不匹配問題將變得更加突出
從我國的資源分布來看,一是資源的分布相對集中。油氣資源主要集中于松遼、鄂爾多斯盆地等11大油氣盆地,煤炭資源主要集中于13個大型基地,規劃設立的45片國家規劃礦區,占資源總量的70%左右;重要金屬礦產品主要集中在19個重點成礦區帶。二是資源分布與經濟發展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不相匹配。經濟發展程度較高,資源耗費量較高的區域,資源儲量相對較少,資源集中帶主要分布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因此就產生了北煤南調、西煤東運、西氣東輸、南磷北調等現象,受運力等影響,使得東部發達地區的資源保障受到一定的影響。
五、影響未來我國資源保障能力的幾個潛在因素分析
(一)國際資源爭奪戰日趨升級,致使獲得境外資源難度加大
各國對于資源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資源問題已經成為政治、軍事、外交等關注的重要問題,針對資源的爭奪也日趨激烈,主要表現為,當前資源國對于資源的開發及出口進行一系列限制,盡力增加利益的獲得,而一些發達國家則通過跨國公司兼并甚至是直接發動戰爭等多種方式,實施全球化的資源控制戰略,爭取獲得更多的資源控制權。世界觀察研究所在其研究報告《全球預警》中指出,“在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中,獲取和控制自然資源的戰爭,一直是國際緊張和武裝沖突的根源”。當前世界已經或潛在發生的一些局部戰爭,往往都是圍繞著資源擁有國展開,均與資源爭奪緊密相關。如當前針對南海的爭端,也與南海地區的油氣資源有著重要的聯系。資源爭奪的日趨激烈,使得獲取境外資源難度加大。
(二)我國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且來源較為集中,資源保障存在潛在風險
我國大宗礦產性資源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并且個別礦產集中在幾個國家,如我國鋁土礦有60%以上依賴進口,并且80%以上的進口礦來自印度尼西亞,2011年5月6日,印度尼西亞宣布包括鋁土礦在內的14種礦產不能以原材料出口,但有開采許可證的礦業公司目前仍可出口——前提是需繳納高達20%的出口稅,到2014年將全面禁止出口,這一事件就會對我國鋁產業的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中鋁集團在不久后便調整了經營策略。鐵礦石也同樣面臨著較大的政策風險,如2010年4月23日,伊朗禁止出口含鐵量66%的鐵礦石,2010年4月29日,印度宣布鐵礦石塊礦出口關稅從10%提高到15%。4月30日,印度鐵道部再次調高出口鐵礦石鐵路運費100盧布/噸。2010年5月3日,澳大利亞政府宣布開始向本地資源類企業征收稅率高達30%的資源稅。所有這些時間都推高了鐵礦石的價格。
(三)價格高企引致的資源保障成本上升
2006 年以來,受礦產資源需求旺盛、政治、市場競爭等多種因素影響,重要礦產品價格高位運行。石油和黃金價格大幅攀升,鐵、銅、鋁、鉛、鋅、鎳等重要礦產品價格持續走高。盡管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礦產品價格一度大幅回落,但在短期內迅速回彈至高位。據統計,中國大宗短缺礦產的進口成本大幅上升。除氧化鋁進口均價略有下降外,其他重要礦產品進口價格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煤與鐵礦石進口價格上漲最快,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3.5% 和19.0%;原油和銅精礦進口價格上揚幅度相對緩和,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4%和4.3%(見表4)。整體而言,資源性產品價格進入上升通道,廉價資源時代已經過去,經濟發展的資源保障成本也隨之增加。
(四)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化的加快推進,資源需求增加引致的保障難度進一步加大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發展的道路,資源的利用效率較為低下,浪費現象十分突出,因此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資源消耗總量的過快增長,給我國的資源保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盡管我國實行了一系列節能減排的措施,但是一些高耗能產業仍然占有較大的比重。據統計,2010年六大高耗能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0.5%。各個行業的能耗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因此,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緩解我國資源保障壓力的根本之路。
[參考文獻]
[1] 國土資源部.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1[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2] 中國科學院礦產資源領域戰略研究組.中國至2050年礦產資源科技發展路線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 陳毓川.我國礦產資源形勢與對策[R].全國第三屆成礦理論和找礦方法學術討論會大會報告,2007.
[4] 王安建.認識資源消費規律 把握國家資源需求[EB/OL].http://www.sciencenet.cn/skhtmlnews/2012/2/1680.html.
Patterns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Zhang Liang,Yang Jianlo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Beijing 100010, 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ditions,current consump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a's resources. It concluded that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China's resources have pre-determined China's relatively lower resource self-support capacity. In addition,the next 10 to15 years will be a rapid growth phase of China's mineral resources consumption,which makes the support of the vital mineral resource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in our country and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resource are getting prominent. It will also lead to a further bulk dependence on foreign mineral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mismatch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industrial layout will become more evident as well. Finally,combin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mineral resources situations,the article proposed several potential factors which may take effect on China's resources support capac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esources;supply and demand pattern;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