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林江 何潘功 李紅信
摘 要:通過對寶豐縣2012年小麥赤霉病發病情況調查,分析了該病發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控對策,以便為以后的科學防控提供有力的依據。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發病原因;防控對策;寶豐縣;2012年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9-86-02
小麥赤霉病又名紅頭瘴、爛頭麥,病原為鐮刀屬真菌性病害,是影響小麥生產的重要的病害之一,近年來發生危害呈加重趨勢。該病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都能發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稈腐和穗腐,尤以抽穗揚花期穗腐發生最為普遍和嚴重。小麥抽穗揚花期感染該病后1~2d不顯癥,5~7d后穗部會出現大量粉紅色霉層,灌漿期至成熟期成災。小麥受害后,一般減產1~2成左右,嚴重的的減產5~6成甚至絕收。誤食有害麥粒后會引起頭暈、腹瀉等中毒現象,對人畜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小麥赤霉病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以河南省寶豐縣為例,曾于1985年中度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為1.33萬hm2;2005年以來不同年份均有發生,其中2006年發生0.3萬hm2、2010年發生0.2萬hm2、其它年份零星發生;2012年該病嚴重發生,總面積達1.6萬hm2,成為寶豐縣歷史上第二個重發生年份。
1 發生危害情況
1.1 發病面積大,分布區域廣 從調查情況看,2012年全縣12個鄉鎮無論是在洼地、丘陵或是平原,赤霉病均有發生,不同地貌發病程度輕重不一,其中平地赤霉病發生最重,洼地次之,嶺地偏輕發生。全縣2.47萬hm2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總面積達到1.6萬hm2,占全縣種植面積的65%左右。
1.2 氣候條件適宜,病情擴展迅速 2012年4月30日前后正值小麥抽穗揚花期,由于連降了幾次小雨,并出現了幾次高溫大霧天氣(平均氣溫25℃左右),直接導致了小麥赤霉病在寶豐縣區域內大面積偏重發生,并且病情發展迅速。據調查,小麥赤霉病自5月2日開始零星發生,全縣發生面積233.33萬hm2,平均病穗率2%,5月中旬開始擴展,5月20日發病面積迅速擴大到1.6萬hm2,病穗率達到17%,最高達到95%,后期因天氣干旱,病情發展才受到抑制。
1.3 品種發病普遍,發病程度差異大 2012年種植的小麥品種赤霉病均有發生,但不同品種之間發生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周麥16、周麥22、平安8號等主栽品種病穗率平均達到65%,最高達到95%,病粒率達到25%;其次是溫麥6號、溫麥49-198、太空6號等溫麥系列品種,平均病穗率達到55%,病粒率達到17%;矮抗58、眾麥1號等品種平均病穗率4%,平均病粒率0.5%~5%;其它品種如洛麥21零星發生。
2 重發原因分析
小麥赤霉病的菌體在田間主要通過風雨傳播,雨水的作用更大些(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子囊殼形成快而多,菌源數量也大)。另外它的發生流行還受溫度、寄主的生育期、品種抗性和耕作栽培等多種因素條件的影響,而這些因素相互配合的程度直接影響到赤霉病的流行強度。其中充足的菌源、適宜的氣候、關鍵的時期(抽穗揚花期)是該病盛發3個必不可少的因素,三者一旦吻合赤霉病就會大發生、大流行。
2.1 充足的菌源 近年來,隨著秸稈還田面積的不斷加大,帶有赤霉病菌的秸稈大量遺留在田間,導致土壤帶菌量逐年增多,充足的菌原為赤霉病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2.2 適宜的氣候 小麥抽穗揚花期連續降雨和高溫、大霧天氣是造成2012年小麥赤霉病的主要原因。據寶豐縣氣象站氣象數字顯示,2012年4月23日中到大雨(降雨量101.8mm),平均氣溫25.3℃;4月30日、5月3日、5月9日均有降雨,累計總降雨量是常年的2倍,平均氣溫28.5℃。另外本月出現過4次大霧天氣,能見度在500m以下。連續的降雨、高溫和大霧天氣為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也是導致該病嚴重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關鍵的時期 小麥赤霉病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都能發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稈腐和穗腐,抽穗揚花期赤霉病發生最為普遍和嚴重,2012年寶豐縣赤霉病就發生在該時期,造成大量減產。
2.4 品種的抗病性差 近年來寶豐縣推廣的小麥主推品種如周麥16、周麥22、溫麥6號、太空6號、平安8號等對小麥赤霉病均表現出無抗性,并且抗擴展能力也弱,加上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容易造成該病的發生流行,這也是赤霉病重發的原因之一。
2.5 田間群體偏大,利于病害發生 據調查,2012年全縣小麥種子播種量為平均為9~14kg,最高達到20kg,另外,小麥自播種至揚花期土壤墑情一直很足,尤其是平地和洼地土壤肥力較好、分蘗率強、成穗率高,以至于平地、洼地群體偏大,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十分差,有利于赤霉病菌的滋生繁殖。
2.6 錯過防治適期 一是赤霉病的流行特點影響了農民預防的主動性。赤霉病在最初發生時顯癥不明顯,也不易被人們發現(感染后5~7d穗部會出現大量粉紅色霉層),致使早期預防意識差,錯過最佳防治時期;二是農民防治上存在著“輕預防、重防治”的認識偏差,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防治,發病后才開始防治并且拼命打藥,有的甚至施藥3~4遍,但防治效果往往不佳,最終導致赤霉病的大發生、大流行。
3 防控對策
3.1 加強預測預報 建立病蟲自動觀測場,在完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綜合系統的基礎上(特別是小麥孕穗揚花期),不斷加大對病菌孢子發育進度及小麥發育進度等情況的監測,同時要經常與氣象部門聯系,及時掌握天氣降雨等情況,認真匯總各種情況并進行綜合預測,根據預測結果準確地發出防治警報,及時指導農民開展有效防控,力爭把損失降低到最低點。
3.2 選用抗擴展性強的小麥品種 目前,生產上抗赤霉病的小麥品種還很少,因此在選擇品種時盡量選擇抗擴展能力相對強的品種。如矮抗58、洛麥21等品種的小穗排列整齊、籽粒外殼緊密、花期短、耐濕性強,抗擴展能力也很強,發病后往往局限在受浸染的小花小穗,感染率相對較低。而不抗擴展感病品種發病后常導致多數小穗枯死甚至整穗壞死。
3.3 適度深耕,清除田間病株殘體 小麥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有條件的要進行深耕,將帶病秸稈盡量埋入地下,最大限度地減少病菌的初侵染菌源量。
3.4 搞好藥劑拌種,適墑播種 小麥播種前采用多菌靈、全蝕凈等殺菌劑拌種,起到一防多病的效果;小麥播種時避開多雨季節(錯前或錯后,減少病菌的侵染率),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5 把握好防治時期 小麥赤霉病防治的關鍵是抓好抽穗至灌漿階段的預防,一般情況下第一次噴藥在抽穗至盛花期進行,噴施時注意根據當時的天氣預報,爭取在雨前搶晴施藥,否則也要在雨停間隙施藥進行補救。實踐證明,采用多菌靈或粉銹寧等藥劑進行預防,只要掌握好防治適期,施藥一次便可收效,如若效果不好,可重噴1~2次。
參考文獻
[1]朱恩林,趙中華.中國植保手冊.小麥病蟲害防治分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