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萍
摘 要:游戲化教學是指教師以游戲為手段來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旨在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根據教育內容,恰當地選用游戲化教學策略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進行“游戲化教學”?幼兒園游戲化教學在教育實踐中有一些什么樣的組織策略呢?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擬對上述問題作一闡述和歸納。介紹了游戲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幼兒園;游戲化;教學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必須通過自身積極主動的活動,才能獲得必要的經驗。由于傳統幼兒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組織活動時過分強調自身的主導作用,使幼兒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在許多地方、許多時候,小學化、成人化的教學使很多天真活潑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樂,許多孩子未進校門就已經產生了厭學情緒。因此,開展幼兒園游戲化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不同主題的教育內容,充分利用游戲手段,積極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靈活的運用集體、小組、個別活動的形式,為幼兒的發展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這對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游戲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1.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完整的游戲,使教學活動游戲化。幼兒園游戲既是活動的內容,又是活動的途徑,因此教師常常利用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這時的游戲更多的是指傳統游戲分類中的教學游戲,即專為教學而設計的音樂、體育、語言、科學等游戲。教學活動游戲化在設計上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整個教學活動就是一個完整的游戲,游戲在規定的教學時段里可反復進行,如體育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音樂游戲“找小貓”、科學游戲“吹泡泡”;另一種是游戲只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某個特定時間段出現,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環節,比如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活動(謎語本身就具有游戲的性質,而猜謎則是一種游戲活動),也可把某些游戲用于教學的結束環節,以鞏固某些知識或技能。這種設計在結構上比較緊湊,教師主要利用為各領域教學編制的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以提高游戲化教學的程度。2.利用游戲因素,使教學活動游戲化。①以游戲性的語言組織活動。這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經常運用的策略。這種設計主要通過富有游戲性的語言來組織活動,比如,教師經常在組織各種活動時使用這樣一類語言:“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請來了一個客人——圖形寶寶,圖形寶寶很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②以“假想”的游戲方式組織活動。在組織活動時,根據活動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種是對角色的假想,如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經常以動物媽媽的身份出現,而小朋友們則是動物媽媽的好寶寶。另一種是對情節進行假想,并以此來串聯活動的各個環節。在活動中教師以假想一些情節,吸引幼兒參加活動。如在美術活動“蛋殼貼畫”中,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我們今天要到熊媽媽家做客,但熊媽媽家的路特別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們怎么辦呢?”進而引出“幫熊媽媽鋪一條路”;還有一種是對情境進行假想。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經常會根據活動的需要,帶領幼兒把身邊的環境一會兒假想為大海,小魚在大海里游來游去;一會兒又假想為草地,小雞在草地上游戲。這種假想的方式對年齡越小的幼兒運用得越多。在這類活動中,教師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戲的因素,因而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提高了集體活動的教育效果。③以“做做玩玩”的游戲方式組織活動。幼兒利用各種材料自己動手做各種小實驗或手工制品,再利用這些作品進行游戲,這是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的又一策略。這類活動可以在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關活動區,讓幼兒在入園后、離園前、專門的游戲或自由活動時自主地選擇。這類活動設計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戲因素,結構上比較松散。④以“比賽”的游戲方式組織活動。以比賽的方式組織一些教育活動,是游戲化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幼兒園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們常常用比賽的形式組織一些體育活動、生活活動,比如,以練習某些動作為目的的劃船比賽,培養生活能力的穿脫衣比賽和疊被比賽。比賽可以在個人和個人之間進行,也可以在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賽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單調的活動具有了游戲性,大大激發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3.運用生成策略將創造性游戲有機地融入教學。創造性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特殊意義,如何使之有機地融人教學,是幼兒園游戲化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又一策略問題。由教學活動生成游戲,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從文學作品活動中生成游戲,另一種是從社會領域活動中生成游戲。幼兒常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文學作品中角色、情節的理解,從而生成新的游戲。這類游戲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動作性較強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兒學習《小蝌蚪找媽媽》后,在游戲時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種是情節性較強、內容豐富、角色較多的主題游戲,比如文學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于是圍繞老鼠和貓兩家發生的故事,幼兒生成了為期一周的主題游戲。在社會領域活動中,幼兒常常在教師帶領下參觀社區環境,了解社區周圍的設備、設施,如參觀醫院、郵局、銀行、超市等,這類教學活動是幼兒生成角色游戲的又一條渠道,他們會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對環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戲中表現出來。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生成策略,適時地引發幼兒的創造性游戲,其關鍵仍然是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幼兒園游戲化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它需要尋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教學和游戲自然、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游戲化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1.選擇恰當的游戲形式。幼兒園游戲化教學是一個既復雜又簡單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矛盾體。它對我們幼兒教師提出了一個富于挑戰性的問題:“如何根據不同領域的教育活動選擇恰當的游戲?”因為不同的教學活動有著不同的目標要求與內容,在選擇游戲的時候,先要看是什么樣的教學內容,然后再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游戲活動來完成。只有這樣才能使游戲與教學有機融合,相互滲透,真正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體現游戲的價值。2.控制游戲時間的長短。根據皮亞杰的《兒童心理理論》來看:“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鐘;中班的3-8分鐘;大班的5-10分鐘”的科學論據,我們在建構游戲的時候必須以這個理論為基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效的利用“最佳時間”,讓幼兒掌握關鍵內容,這才是我們游戲化教學的最終目標。3.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選擇難度適宜、符合幼兒興趣、及幼兒發展需要的教育內容來融入游戲,使幼兒獲得認識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強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同時可以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感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個幼兒都得到的發展,才能使他們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中,我們認識到游戲與教學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手段,我們不能將其等同,更不能混為一談。但它們又彼此聯系、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游戲化教學”以游戲為手段,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任務隱藏并融于各種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掌握知識、習得技能。是符合幼兒園教學特點及幼兒發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這種教學方式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
參考文獻:
[1]丁海東,《學前游戲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2]黃人頌,《學前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