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高職面臨生源危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高職院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與招生冷遇并存狀況已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認識模糊、高職教育辦學層次偏低、辦學定位不清晰、招生政策歧視依然存在等等。要破解高職招生困境,應聚焦職教體系的頂層設計,轉變觀念,推動職教教育體系變革;注重內涵發展,提高辦學質量;創新思路,實現招生方式多樣化;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開展開放性辦學,釋放招生壓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困境;頂層設計;內涵建設
一、高職院校招生困境分析
1.考生數量漸次減少。生源數量的逐年減少與高職院校的發展壯大形成鮮明對比,僧多粥少,這個原因是所有高職院校叫苦招生難的第一“托詞”,也是無可奈何的硬傷。
2.本科擴招搶占生源。傳統觀念及教育資源配套使本科院校具有明顯的招生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便是普通??茖W校也比高職院校招生具有優勢。
3.社會人才高消費。社會用人存在一定的學歷高消費,人為設置就業門檻,根據學歷定工資也是普遍做法,使得考生寧愿再復讀也不愿讀高職。
4.高職院校自身原因。這包括高職院校起步晚、辦學實力弱、師資力量不強、國家投入少、軟硬件不夠等先天條件的不足,以致教學質量較低、社會聲譽不高、辦學特色和優勢不夠明顯、定位不準、教學質量不高,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不足,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
5.招生市場無序競爭。隨著生源困境的出現,各高職院校各出奇招,展開生源大戰,有的不惜血本投入招生,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甚至使用違規招生手法,賄賂中學領導和教師,虛假宣傳、夸大宣傳,千方百計搶奪生源。特別是一些民辦高職院校,招數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早發通知、早繳費、早開學、利用考生的辨別能力差,有的考生在毫不知情地情況下就被中學老師“賣”了個好價錢,或者被直接哄進了學校。
6.自主招生特權被濫用。教育考試院根據分類管理方法對一些學校有政策性傾斜,批準一些高職院校自主招生,參加自主招生被錄用的學生不能再參加高考。而在實際操作中,有的獲得自主招生權限的學校利用這一機會,搶占先機,零門檻提前錄取學生。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利用這一特權搞地方保護地義,為本地職院創造更多機會。一些非自主招生院校在相對被動的情況下處于宣傳和招生弱勢。
二、破解高職院校招生困境的對策建議
1.聚焦職教體系的頂層設計,轉變觀念,推動職教教育體系變革。職業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低級模式,而應成為不可分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認為:從教育類型的角度賦予職業教育學與普通教育學同等的學科地位,即一級學科的理由,是必要且充分的。因此必須科學地設計我國的教育版圖,使得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這兩大板塊既有獨立的發展通道,又能相互打通,互相銜接。對于職教板塊而言,既有中等職業教育板塊,也有高等職業教育板塊。在高職板塊中,既有專科層次的,當然也應當有本科層次的,根據發展需要,甚至也應當有研究生層次的高職教育。對于高職??飘厴I生來說,他們既可直接就業,也可在高職本科院校深造,也可跨板塊到普通本科院校就讀。中國的教育版圖設計應當為受教育者創造可自由選擇、可充分預期的多種可能性。否則,就不是以人為本、充滿活力的教育版圖。當然,根據現時的具體情況可以設計整體升格的高職本科院校,也可設計在同一所院校既有兩年制、3年制專業,也有4年制專業,早年深圳職院就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試行過這種多學制的模式。
2.注重內涵發展,提高辦學質量。(1)創新教學改革,強化以“辦好專業、注重學業、關注就業、鼓勵創業、強化職業、成就事業”的“六業貫通”人才培養理念,通過深化專業與專業群建設、美化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細化微觀課程教學改革、優化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強化教學條件與保障體系、固化校企合作網絡等,提高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其次,繼續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體系,主動對接區域行業企業發展,提升引領訂單合作管理與服務水平,實現訂單課程與前沿技術的高標準一致、學生能力與崗位要求的對接。(3)重視科研在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作用。高校的功能定位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重視科研;高水平的教師必須經過科學研究,才能實現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技能的提升,才使高素質人才培養成為可能;科研工作有利于培養高水平教師團隊。應該意識到,教師水平決定學校水平,學校水平決定其辦學層次和社會地位,從而決定其在社會中的話語權,沒有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就無法支撐學校的科研發展。(4)注重通識教育,同步強化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和職業素質,創新教育載體,初步形成一個“三個課堂有機結合”的立體、多元素質教育體系。全面構建以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為主要內容的質量建設體系,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經之路。
3.創新思路,實現招生方式多樣化。2013年4月,教育部出臺《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逐步與普通高校本科考試分離,重點探索“知識+技能”的考試評價辦法,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樣化入學形式。除了高考之外,現在已有不少新的招考方式,我們簡單梳理一下:
(1)對現有高考的改造,即對報考高等職業學校的考生增加技能考察,招生學校依據考生相關文化成績和技能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相關考試科目、內容、方式和錄取辦法由省級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確定。
(2)現有的高職招生考試,一是單獨招生于每年4~5月完成,通過單獨招生入學的考生無須再參加高考;二是“3+2”中高職貫通模式是通過中考,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入讀高職;三是對口單招,即從中職學校畢業生招生,需要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對口升高職的專業技能考試,完善以專業技能成績為主要錄取依據的招生辦法。
(3)創新兩種新的招生辦法包括:一是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即對于獲得教育部舉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等獎及以上獎項或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辦或聯辦的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的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以及其他技能拔尖人才可由有關高等職業學校免試錄??;二是綜合評價招生辦法,即注冊入學,于高考前,主要依據考生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綜合評價,擇優錄取。
12月8日,教育部通過官方網站通告,決定推行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注冊入學。在改革招生錄取制度方面,重點分成兩個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二是加快推行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注冊入學,即一些報考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不參加高考,由學校依據其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職業傾向性測試成績錄取。逐步形成省級政府為主統籌管理,學生自主選擇、學校多元錄取、社會有效監督的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高職招生制度改革絕不僅是為了解決部分高職院校面臨的生源危機問題而設計,而是著眼于優化教育結構和提高教育質量,遵循高等職業教育人才選拔和培養規律。
4.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開展開放性辦學。一方面要根據國家教育部下達的招生計劃錄取學生,讓這類學生能夠在完成學業后憑借畢業證書以及技能證書順利就業,另一方面要針對社會上有職業需求的人員進行各種培訓、進修以及研修,非學歷教育學員在完成學業以后,職業技能得到提升,通過自身的結業證明獲取更多的工作機會。學歷教育緊密結合市場,以就業為宗旨,培養大批適應生產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人才,而非學歷教育以職業技能提升為目標,實行在職不脫產學習。非學歷教育與用人單位實現零距離對接,能夠更好地改善學員在職業生涯中出現的問題,對于解決職業能力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舉,不但能夠使學歷教育更好地與企業接軌,也能促使非學歷教育學員能夠更好地接受職業技能教育。加強學生職業技能教育,實現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提升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業技能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與時俱進,因材施教,尋找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重視學生的崗位技能培訓以及專業技能培訓,讓學生能夠即獲得理論知識,又具備實踐操作能力,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突出實踐性、職業性教學特色,實現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提升。
從理論上說高職生源是沒有問題的,我們應放開思路,大膽創新,從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開始,多渠道拓展招生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充分釋放招生壓力,讓占有“半壁江山”的職業教育名副其實,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張家寰.高職院校綜合辦學能力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A).
[3] 彭擁軍.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困惑[J].江蘇高教,2003(4).
[4] 有關政策資料出處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
作者簡介:王曉燕(1984-),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文學修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