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生
對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采訪報道即將告一段落,紛繁的思緒也漸漸明晰起來,立新校園中那片芳菲的杏林定格于我記憶的深處。
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在我省基礎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界是有特殊聲望的。它不唯有近百年的歷史,幾十年來曾接受過前國務委員李鐵映、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等多位國家教育部領導的視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教育》中國教育電視臺等主流權威媒體先后報道過它的“勞動教育”特色辦學經驗;省文明單位標兵、全國特色學校、全國優秀少先大隊等12項國家級獎勵、54項國家級榮譽、81項省級榮譽如璀璨的星光閃爍在北國,都彰顯出它獨特的辦學魅力。
“全國教育戰線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一面旗幟。”“立新小學就是素質教育。”“永不褪色的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旗幟。”這是對立新辦學的最大肯定。
1921年,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前身產生于民族危亡關頭,其出資創辦者即是心懷教育救國志愿、“九·一八”后投身抵御外侮洪流、與著名抗倭將領吉鴻昌并肩戰斗的先烈鄭桂林。學校自初創之日起,即與國家民族共命運。使其名傳華夏的是自1958年開始走上的“勞動教育”之路。校園里那片根深葉茂、果實綴滿枝頭的杏樹,已從50多年前栽植時的棵棵弱枝成長為連蔭蔽日的杏林。如果說立新實驗小學始于1958年的勞動教育,與當時國家還遠未走上城市化進程緊緊關聯,培養的還只是學生的生存技能,那么現今的勞動教育已緊隨社會發展,成為學校育人的獨特有效手段。從先輩鄭桂林創業至今,立新實驗小學已歷36任校長,從1958年開展勞動教育伊始,校長的接力棒已傳遞了14次。立新實驗小學的勞動教育從無師資到師資齊備,從無教材到教材門類齊全,從“紅領巾飼養場”等兩園一場到六園六室完善,從單一的下場勞動到校內外三級九類課程開齊開足,再到《勞動育人課程標準》的推出,無言的杏林默默見證記錄了立新人創業的蓽路藍縷與前行的每一行腳印。時代在變遷,師生在更迭,但貫注于立新人血管中的“立學煥新”精神一直在涌動。這是立新實驗小學勞動教育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光明的原動力。立學煥新,勞動育人,這是立新人近百年來,特別是50余年來辦學理念沉淀、提純、升華的結果,也是立新人為基礎教育提供的寶貴經驗,更是幾代立新人為教育事業的特殊貢獻。
采訪間隙,我默坐于立新校園,思緒紛至沓來。夕陽下,熱鬧一天的操場靜靜的。巨大的花崗巖石碣上朱紅色的“立學煥新”幾個大字奪人眼目,蔬菜園、百花園、農作物園葉綠花發,杏林蓊蓊郁郁……瞬間,操場、林間、花叢中似有隊隊師生走過;各班教室窗臺、角落不見花朵,只育莊稼、蔬菜苗透露勞動教育傳統的情境頻頻閃現;紅領巾飼養場銹跡斑斑的文字與火炬圖案,校史館中那一張張泛著久遠年代氣息的老舊照片上的人物、場景;還有,從上世紀50年代始《黑龍江教育》報道立新實驗小學的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似乎都活動了起來……向我娓娓講述著一樁樁一件件難忘的往事。
我的思緒也不由穿越了時空,回到了二十幾年前。風華正茂的我,正聽著一位前輩退休前的囑咐。老人家只提到了一所學校,那就是立新。當時,我正對原省教育委員會下發文件,涉及小學以“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開始,而未從省會城市哈爾濱小學開始而疑惑。
就在對立新的采訪報道中間,我接到了現已80開外高齡的那位前輩的電話。我情不自禁地說著我的立新之行,前輩則脫口而出“張憲武”——這位從1958年即與立新勞動教育相始終直至退休的老校長的名字。是的,我依然記得在這位前輩的集子里,有她于1991年采訪立新、采訪張憲武老校長的文章,有葡萄架下,張憲武老校長向她講述的舊照。
今天,已華發滿頭的我,沿著前輩走過的路,又來到了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見證、記錄新一代立新人“立學煥新”“勞動育人”的新創造新成就,傾聽并記下郁郁蔥蔥的杏林告訴我的那些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