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生
我是一名農村小學教師,從教已經25個年頭了,始終在第一線從事班主任工作,和學生、家長接觸得比較多,對學生家長所需所想比較了解。
現在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比較多,有的學生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看著,存在著代溝,留守孩子需要的、想要的他們給不了,在老人眼里只要不餓著孩子,不凍著孩子就行,別的也管不了,這是在開家長會時家長普遍的反映。根據這一現象,我又做了家長的工作,使家長認識了自己的錯誤。作為老師,要關心每一名學生,愛護每一名學生,留意每一名學生的變化,既要當老師又要當家長。記得有一次下課我回到辦公室,腳還沒站穩,有名學生來找我:“老師,小紅哭了,我們怎么勸都勸不好,問她也不說,就一直哭。你前腳剛走,她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我三步并成兩步來到教室,看到她還在哭,其他學生圍著她。我來到她的面前,摸摸她的頭,也不發燒,她抬起頭望著我,“小紅你怎么了?”她還是沒吱聲,我把她叫到辦公室:“老師知道你哭是有原因的,如果你把我當做你的老師能告訴我嗎?我會盡力幫助你的……”“老師我想我爸我媽了!”“你爸你媽不給你打電話嗎?”我問道。“他們在外打工都快一年了,一次電話都沒打,他們不會忘了我吧?”“傻孩子,怎么會呢?他們可能沒時間,他們永遠會愛你的!”我心里酸酸的,心想社會在發展,人員在流動,為了更好地生活沒辦法,留守兒童缺少的是父母之愛呀!“你想打電話嗎?”“想,可是我爺爺不讓打,說長途費錢。”“你知道爸媽的手機號碼?”“知道”“這個不難,老師會滿足你的。”我撥通了他爸媽的手機,孩子大大的眼睛望著我,那是一種期待、渴望、激動的眼神。雖然我花了十多元的手機費,但是我心是暖暖的,我已經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
現在土地進行了流轉,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兒童越來越多,我班45名學生,有13名雙親留守,15名單親留守,已經占到班級人數一半以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行為方式等的管理是一次新的沖擊,而大部分家長在外務工都從事的是建筑行業的工作,他們很累很辛苦,但還惦記家里孩子的學習、生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此我每天早早地來到學校,觀察每個學生的思想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為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我把每個孩子的生日都記在本子上,在他們過生日那天我會給他們小小的禮物,并讓學生給他唱生日歌,如果是節假日我會提前給他過的。我要使他們感覺到即使爸媽不在身邊自己也是快樂的。老師畢竟不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老師是代替不了的,對孩子的教育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結合才有效。孩子想爸媽想和他們說說心里話怎么辦?我告訴學生:“老師有手機一定滿足你們的要求。”剛開始學生不好意思,后來習以為常了,手機費每月多花好幾十元,但能為孩子和家長做點事,我心里舒坦。我每月利用一定的時間舉行一次小小的聯歡會,和學生在一起唱唱跳跳,學生和學生之間增進了友誼,又互相幫助,他們真正感覺到學校就是自己的家,愿意上學,愿意上進。
有人說:“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是一名農村基層教師,我熱愛自己的職業,我喜歡這里的孩子,特別是過年時候家長和學生給我打電話拜年,我感覺特別幸福。我的學生就是我的孩子,我要用心去關注他們,關愛他們,我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雖然他們留守,但不讓他們再流淚!
(作者單位:北安市二井鎮建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