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第一次關注到《觸摸春天》這篇文章,是因為那幅同時出現在教材封面、課文插圖、教參封皮上的圖畫。那樣恬靜、安適的畫面似乎就在我們身邊不經意地出現過,那樣熟悉卻又不曾留心感受,于是便細細地捧讀起文章。當《觸摸春天》這個題目映入眼簾的時候,便隱隱地感受到了這篇課文的與眾不同,腦海中不斷閃現過一個個問號:為什么要觸摸?用眼睛去看不好嗎?偌大的春天又如何觸摸?“觸摸”中又蘊涵著怎樣的試探呢?于是,讀書的欲望促使我迫不及待地一探究竟。細細讀過這篇小文,竟有一種品茗時的愜意,咂嘴之后更有無窮的回味。
春天,多美的季節呀!讀者相信所有希望都會在文中的那個春天里萌發,因為那個春天的早晨太讓人陶醉。“小區的綠地上花繁葉茂。桃花開了,月季花開了。”這是怎樣的一幅畫呀!早晨天空如被水洗過一樣藍,暖暖的太陽照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就在這藍天之下,在這暖陽之中,更有那一片片的綠葉紅花。粉紅的桃花恬靜淡然地掛在枝頭;掛著露珠的月季張揚地綻放著它的美麗。藍天、金陽、綠葉、紅花,這些色彩所充盈的畫面是那么美。文中又把這美麗的畫面注入了陣陣的“花香”,讓讀者不僅有美景可觀,又有香氣可嗅,再加上“清香裊裊”的意境,真是美哉!妙哉!而這樣的美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也不是粗知淺會就能悟得明,所以人在字外,情在畫中。許是有了這樣的美景,才會發生下面的奇跡吧!
安靜,八歲,盲童。這個年紀的孩子,本該無憂無慮快樂地享受著幸福的童年。可是文中的這個小女孩安靜,卻是如此的不幸,她看不見春天里美麗的景色,她的眼里只有一片漆黑,而且這片黑暗沒有止境。可是這個小姑娘比讀者的想象堅強:她看不見花美,但她可以聞到花香,正因為她如此熱愛春天,所以“這個小姑娘,整天在花香中流連”;她看不見腳下的道路,可是她愿意無數次地行走,正因為她如此熱愛生活,所以“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她看不見月季花,可是她想知道月季花的模樣,正因為她想用手代替眼睛來摸一摸月季,所以“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她從沒捉到過蝴蝶,甚至不知道手中握著的究竟是什么,正因為她可以感受到生命是如此新奇,所以她才會滿臉的驚訝;她看不見蝴蝶如何飛翔,但是她愿意把蝴蝶放生,因為她熱愛生命,所以“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是不幸的,她的世界里沒有光明,但一個健全人能做到的事情她同樣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因此她相信自己同樣可以擁有一個精彩的人生,所以“此刻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蝴蝶在她8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美的曲線,訴說著飛翔的概念”。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女孩,她感動著作者,感動著讀者,感動著整個春天。
讀書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但這篇美文的道理似乎觸手可及,但又近于模棱兩可之間。當作者眼見安靜“極其準確地伸向月季花”時,那一份驚訝源于對一個盲女孩如明眼人一般舉止的驚嘆;當作者看到安靜“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時,驚嘆之情越發濃重,所以作者稱此情此景為“奇跡”;當作者看到“安靜的臉上充滿了驚訝”時,他知道了原來這個盲女孩是如此愿意敞開心扉,愿意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來感受世界的美好,她的心里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和我們眼見的春天一樣美麗,一樣斑斕。于是作者被眼前的這個小姑娘深深地感動著;安靜放飛蝴蝶時“仰起頭來張望”,她的眼睛看不見,但是她愿意去想象蝴蝶飛走的畫面,愿意去想象她未來的人生之路。這樣的一個盲女孩,她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告訴所有人一個道理:“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每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遇到的困難不同,所經歷的挫折不同,但只要你有一顆堅定的心,有一份執著的信念,你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雖然這樣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地付諸行動時,又有多少人會去踐行自己的人生呢。正因如此,這篇文章的道理看似觸手可及,但又懸于天際。
這樣的一篇文章,這樣的一幅畫面,這樣的一個人物,這樣的一份道理,都需要我們慢慢地去“觸摸”的。安靜伸出手指的一瞬間,觸摸到了她從未體驗過的生命,這“觸摸”中有著多少的試探與偶然。她不知道生活會不會接納她,于是試探著用自己的方式來感受生活,而偶然的境遇讓她相信她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她可以堅強地面對人生之路;作者靜靜地看到一幕幕的畫面時,他同樣“觸摸”到安靜的內心世界,這份“觸摸”中有驚喜、有贊嘆、有感動,因為作者相信:生活的道路上雖充滿荊棘與泥濘,但樂觀和自信定會讓阡陌縱橫的人生之路風景旖旎;讀者讀過文章時,同樣“觸摸”到了春天,這“觸摸”中有美美的陶醉、有陣陣的吃驚、有細細的感悟。這就是《觸摸春天》,觸摸人生中的一種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