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雯
曾經讀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所震撼,備受激勵;曾經讀過梁實秋的《雅舍》,我為作者知足常樂的情懷所感染,倍感釋懷;曾經讀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為作者筆下景色的清幽所吸引,心生向往……而當我讀過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時,我則為作者與鳥兒那份真情深深打動,不禁淚流……
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的敘事抒情散文《珍珠鳥》,將自己與珍珠鳥“相見——相識——相親”的過程寫得富有詩意與哲理,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對珍珠鳥的喜愛,對自然、對人生的摯愛!其“筆觸細膩、情意真切、文姿綽約、風格委婉、格調清雅,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詩意,宛如一首動人的抒情詩”。這篇文章真堪稱散文中的瑰寶!
人愛鳥,鳥親人,情誼真好
一開卷,向讀者走來的便是一位愛鳥有情、養(yǎng)鳥有道的“我”。
“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真好!”獨詞成句,置于篇首,充分表達出馮老對鳥兒的喜愛之情,可謂一見傾心。如此開頭,真是別出心裁,看得出對朋友送來的珍珠鳥的滿意之感。
在這種喜愛之情的驅動下,作者為珍珠鳥準備了一個“溫暖的巢”。而后他又被告知“這是一種怕人的鳥”,所以作者百般小心地呵護著,盡量避免讓這對珍珠鳥見到人,“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給鳥兒們營造了一個“安全”“格外輕松自在”的家。鳥兒們感受到這份關切,不禁傳出“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好似用歌聲來回報對它們悉心照料的作者呢!
為了不驚擾到這對“怕人”的鳥兒,他“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但是作者卻一直在默默地關注著它們的動靜。就是這樣,鳥兒漸漸才敢伸出頭來瞅瞅。在這目光的對視中,他們一點點熟悉了。這樣過了三個月,三個月的耐心等待,三個月的精心照料,使得它們安然居住。直到有一天,作者聽到一種與以往不同的“尖細、嬌嫩的鳴叫”——這是這對珍珠鳥送給作者的珍貴禮物,對他默默付出的最好回報——它們的雛兒!作者若不是朝夕相伴,若不是悉心照料,怎么能對它們的叫聲那么熟悉,以致多了一種聲音馬上就能聽出來。可見作者對它們的關愛是多么細膩、多么深切啊!
對待老鳥尚且如此,關愛小鳥可想而知了——盡管心中癢癢地想探個究竟,但是“決不”“也不”去驚動它們一家人,只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添食加水。還好,雛兒沒讓作者等得太久,它從葉間探出頭來,作者才終于與它相見。從“正是這小家伙”看得出他對這雛兒的喜愛更勝于對它的父母,于是便迫不及待地為它描繪一張照片:“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這小家伙顏色和諧、漂亮可愛、蓬松如球,好一個掌上明珠啊!從聲音到色彩到形體,從知道到見到,到傾心,都注以愛心,寫得細致、逼真、活靈活現(xiàn)。
小家伙漸漸長大了,會飛了,作者任由它從籠子四周活動到屋里的各個地方,任由它擴大自己活動范圍,想怎樣玩就怎樣玩,從不去管它。這樣放縱它久了,它就敢從較遠的地方一點點地挨近馮老了,而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也與日俱增:任由它蹦到自己的杯子上喝茶,微笑地看著它偏過臉來瞧自己的反應,甚至任由它啄自己的筆尖、手指,作者仍能不動聲色,默默地享受著。以至于最后,那個小家伙落到他的肩上睡著了,他可以停下工作,近距離地觀察小家伙的眼瞼和長長的絨毛,想必即便肩膀酸痛,胳膊發(fā)麻,也不忍心喚醒它,任由它沉沉地入睡,甜甜地入夢。作者對它的呵護、喜愛簡直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然而,對于作者有這樣的陪伴,還真是令人羨慕不已!
正因為作者對小家伙如同一位慈父對孩子的嬌慣,讓這原本“怕人”的鳥切切地感受到這里沒有傷害、沒有煩惱,有的是自由自在、信任和理解。作者將他與雛兒感情的漸進過程寫得十分細膩傳情:
開始,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子里飛來飛去——柜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只要它能飛得到的地方,它都要去“探險”一番,只是和作者保持著一定距離。這樣地試探并沒人呵斥它,更別提傷害它了。它享受這樣的優(yōu)待久了,膽子便大起來,便一點點接近馮老了。作者精當地用了一系列生動的動詞:蹦、俯、瞧、跑、跳、啄,如見如聞般展現(xiàn)了這活潑、淘氣、任性的小家伙對作者由遠及近、由試探到放心、由親近到信賴的進程。它如一個好奇的孩子,不僅頑皮,還懂得看人家的臉色呢!這小家伙白天與作者相伴,傍晚要在父母“再三呼喚”聲中才肯回家中,較之之前“立即”飛回籠中可是天壤之別了。作者用自己的真愛打動了小鳥,使鳥兒除去了防備之心,好一個“鳥我情深”的奇美境界啊!人鳥之間的信賴建立了,而鳥對人的信賴是歷經考驗、日漸形成的,多么令人感動、令人珍惜啊!
人鳥互信,境界真好
人鳥之間的這種真摯的感情,這份踏實的信賴,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不但能達到親密無間的程度,還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難道不是嗎?小家伙竟趴在作者的肩頭香甜地入睡了,甚至作者輕抬肩膀它都沒醒,睡得多熟、多安穩(wěn)、多踏實啊!不僅如此,它還咂咂嘴,似乎在夢中與作者相伴,與作者竊竊私語,傾訴著美好情懷……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稚子偎依在父母溫暖的懷中,甜蜜著、幸福著……這真讓我感動,不禁淚流。
于是,一股暖流涌上了作者的心頭,他“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可謂畫龍點睛,是哲學、理趣的升華。朱自清先生曾提出寫散文要蘊涵“哲學”“理趣”,此文正是如此。
這“美好的境界”是怎樣的呢?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鳥兒,看待人生,對待世間萬物。在作者面前的鳥兒,在世上是供人玩味欣賞的寵物,然而這并未讓作者把它當做一個玩偶去對待。作者用真誠的心對待它,用博愛的心欣賞著它。作者從心靈深處流淌出的生命的旋律,奏響了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華美樂章!當我們用人性的眼光來對待世間萬物,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心靈,都會因之而更加美好和光明。難怪冰心先生對結尾一句感慨道:“人和人,社會和社會,國家和國家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世界和平的日子,只有從彼此信賴中才能得到!”確實,在當今世界要和諧,在現(xiàn)實社會要和諧,它具有警醒意義!
真情滿溢,詩意盎然,寫法真好
掩卷回味,《珍珠鳥》這篇散文,敘事抒情融為一體,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其詩意盎然的描寫。作者以時間為序,利用“漸漸”“一點點”等詞語將自己與鳥兒的情感發(fā)展逐漸推進,敘事有條理,線索明晰,吸引著讀者與之一同經歷著這份美好的感情。先是有開篇對于鳥兒清幽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再有后文作者對人鳥相親的一段描寫:“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fā)出‘嚓嚓響。”接下來,見主人如此友善,便“索性用那涂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最后,“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這細膩的筆觸,將比喻與擬人融于其間,淋漓盡致地表達作者真切的情意,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詩意。
另外,作者除了用相當高明的手法進行敘事和抒情,還適時地運用鋪墊和對比,這也是文章寫作手法的一大亮點。
文章開始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隨著鳥與人的交往,珍珠鳥越來越不怕人,并且能與人親近,“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上睡著了”,這種“怕人”是對鳥兒“不怕人”做的鋪墊。又如篇首寫朋友送來一對珍珠鳥,自己倍加珍愛、精心照料,似乎是寫這一對,然而寥寥幾筆過后,一只小珍珠鳥誕生了,重彩濃墨便落到雛鳥身上,它的父母不過起了鋪墊作用。而鳥兒行為前后判若兩人的對比,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刻,從而更能突出主題。
行文至此,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點感受:詩意,可以將真情表達到極致;哲理,可以把感情升華到新的境界。
參考資料:王彬、范希文主編《中國現(xiàn)代散文鑒賞文庫》(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冰心《喜讀馮驥才的〈珍珠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