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民益
首先是思想被禁錮。孩子們的思想,應該像天空中的鳥兒,能夠自由自在地飛翔,又像草原上的奔馬,可以隨心所欲地馳騁。一篇文章,在寫作之前,老師就反復交待要表現積極向上的主題,展現美好的心靈,揭露丑惡的觀念等,然后才開始寫作。有了這些條條框框的束縛,誰還能自由思想,誰還能放飛心靈?不錯,我們有許多孩子都很聽話,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但他們在學會聽話的同時也學會了盲從,學會了人云亦云,從而漸漸地喪失了獨立的思想,漸漸地喪失了表達獨立思想的能力,也就是說漸漸地失去了寫作的能力。
其次是真情被壓抑。作文只不過是真情的流露,是表達自己真實的認知、情感、態度的一種載體而已。而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又是情感最豐富的時期:渴求理解的期盼,被人誤解的惆悵,惡作劇后的得意,遭人作弄后的憤懣,被人接納的愉悅。寫媽媽,得編造故事表現媽媽的“偉大”,如寫媽媽的壞話,則說不知媽媽的一片苦心。寫老師,則編造故事贊美老師的高度負責,抱怨老師作業布置的多,則會說學生怕學習等。
再次是文思被扼制。如果有人來教你走步,告訴你散步時左腳應該怎樣出,右腳應該怎樣邁;左手應該怎樣擺,右手應該怎樣放,學著學著,你肯定就不會走步了。寫作也一樣,本來就是我手寫我心,就是隨心所欲的事,卻偏偏有人告訴學生要怎樣開頭、怎樣結尾,中間要怎樣過度,怎樣寫具體、怎樣寫生動,怎樣首尾響應等。那么你一提起筆,滿腦子都是這個要怎樣那個要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