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分數是小學數學課程內容數與代數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胺謹档某醪秸J識”一課在小學階段是一節必不可少的概念課,是學生以后學習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的基礎。下面就“分數的初步認識”這兩節課設計,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以供同行們交流和借鑒。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是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的不同,通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激活學生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認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
創設問題情境也是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有效手段。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教學中只有在有效的情境中,才會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課的意義與價值,課堂教學也才有活力。但創設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貼近學生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系,激起對數學的興趣。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對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們真切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兩位老師都能本著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的教育思想,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為出發點,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主導思想來進行教學設計的。教師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起點,為學生營造探究的學習情境,并通過自主探索、實踐操作,讓學生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學習過程,感悟分數的含義,引導學生通過直觀演示來認識分數。
在導入新課時,二位老師通過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分“物品”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強烈欲望。在新課學習完后,又鼓勵學生找一找身邊的分數,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學會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二、加強直觀操作從中感知分數的含義
“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保ā稊祵W課程標準(2011版)》)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比較抽象。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兩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直觀操作,引導學生從分實物到抽象,到幾何直觀,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教學中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比如,用圓形圖片代替西瓜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也可以動手操作,畫一畫、涂一涂、折一折等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的理解。在教學設計中兩位老師都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紙,讓學生親自動手折一折、畫一畫、涂一涂、說一說、圈一圈、猜一猜,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引導他們親自經歷了分數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的學習活動中探究有趣的數學。通過學習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積累了基本活動經驗,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還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練習設計生活化有層次有梯度,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
課堂練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起著形成和發展數學認知結構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的成效有很大的關聯。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使生活和教學融為一體。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境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
在兩節課的練習設計中,教師充分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實物圖片,引導學生聯想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引導學生觀察,從自己身邊哪些事物中發現了分數的影子,使數學問題生活化。二位老師的練習題設計有層次有梯度,不僅有基礎的幾何圖形的涂色部分如何用分數來表示,還有到生活中去找分數,也有動手圈一圈、猜一猜的不同思維層次的訓練。學生通過判斷題,讀寫分數等基本練習,進一步鞏固分數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心靈手巧”和“奇思妙想”這兩道練習題的設計巧妙,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單位“1”和“分數單位”概念的掌握更扎實了,為接下來進一步學習分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位老師的練習設計安排是比較得當的,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練習的設計和安排,既鞏固所學的新知,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總之,這兩節課的設計,最大的特點是:學習內容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習材料便于學生操作,在結構上具有相似性,在意義上具有相同點,都以■這突破口展開教學。通過分西瓜、分蘋果來認識■,了解■的意義,知道■的寫法和讀法。在互動對話中初步建立■的表象,多層次,多角度地豐富充實學生對■的理解。
不同的是一位教師從分一個西瓜(一個物體)引入,另一位教師是從分4個蘋果(一些物體)引入。一些教師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物體進行平均分,然后出現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局限,會導致學生對單位“1”難以理解。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筆者認為分一些物體更有益于“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
在認識■的環節設計上,筆者認為用不同的圖形折出■,更有利于學生對分數的實質概念的理解。二位教師都是在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折紙片來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的。又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認識圖形的■,及時討論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狀不同,為什么都能用■表示呢,讓學生主動探索出“折法”和“形狀”都不是本質屬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才是本質屬性?!靶螤睢倍疾皇潜举|屬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幾份才是本質屬性。
以上是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兩節課設計的品析與思考,可能不夠全面,望同行們共同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