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明
把字分成會認的字和會寫的字,體現了新課程語文教學“識寫分開、多認少寫”的思想,降低了識字教學的要求,目的是為學生提前閱讀服務。同時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趨勢——用筆寫字,正在淡出現代社會生活,寫字的工具價值,正在被藝術價值所取代。
廣大一線教師雖然對“識寫分開、多認少寫”思想并不陌生,但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卻未必能夠很好地貫徹。原因之一就是對會認的字的教學目標把握不準。不知道應該教到什么程度。實際教學中有過之,也有不及。有的人把會認的字像會寫的字一樣教,要求學生做到“四會”“六會”;有的僅僅要求學生讀讀了事。這兩種做法都是有偏頗的。
其實,根據識字規律,我們對一個漢字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從“能在具體文本環境中認出”,到“能在一切文本環境中認出”,再到“能準確、規范、美觀地書寫”,再到“能在一般情況下應用”,最后到“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能準確運用”,這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不需要,也做不到一蹴而就。
對于會認的字,只要達到“能在一切文本環境中認出”即可。但要做到這一點,也不是僅僅讀兩遍,或者換個文本環境再認一認這么簡單。要在一種新的陌生文本環境中認出一個字,不僅要認準它,而且還需要把它與形近字區分開來。這就需要記住它獨特的“識別特征”。正是這些“識別特征”把一個字從所有漢字里區分開來,把它與形近字區分開來。現代心理學已經證明,不需要記住一個漢字的全部結構和筆畫,我們就可以把一個漢字識別出來。所以,對于會認的字,教學目標應該設定為“牢記每個字的識別特征”。這個目標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說要能把要認的字從其他漢字(包括形近字)中準確、迅速地識別出來;二是不必記住這個字的全部特征,全部結構。更不必記住這個字怎么寫,書寫順序如何,怎樣寫規范,寫美觀。
這里其實還有一個誤區——有人認為,對于會認的字,應該掌握它的含義,并學會運用。這個認識是不正確的。它把語言學習與文字學習搞混淆了。對于母語學習,特別是漢語學習,很多時候,學生不是不了解一個字(或兩三個字)所表示的詞語的含義和用法;而是不知道這個詞語怎么寫。這是文字問題,不是語言問題。所以,除非你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一個生詞,否則對會認的字來說,沒有所謂會用的問題。因為學生不必書寫這個字。
對于會寫的字來說,的確應該掌握它的字音、字義、字形、寫法(包括結構、筆順、如何寫規范、寫美觀)、用法。但須要指出的是,掌握漢字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我們不需要一次就窮盡一個漢字的所有。特別是對于一個字的用法,更不必做竭澤而漁式的學習。隨著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運用漢字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當然,對于漢字的學習,也應該摒棄“學一個是一個”的思想,轉而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可以多次學會一個漢字,更可以一次學會多個漢字;可以多次學會漢字的一種用法,也可以一次學會一個漢字的多種用法。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僅可以采用“熟字帶生字”的方法學習漢字,也可以采用“生字帶生字”的方法學習。比如“鸛”這個字,完全可以同時學習“鸛”和“雚(guàn鸛的本字)”這兩個字。甚至一次學會“雚、鸛、罐、灌、顴”5個漢字。并且通過象形字“雚”,一次記住這些字。就像拴在一起的兩個小東西不容易丟一樣,通過“內部規律性”的東西,把兩個漢字拴在一起,也不容易忘記。這是符合記憶規律和漢字學習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