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從1999年的84.8萬增至2012年的691萬;而同期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只有70%左右,2012年更有六成應屆畢業生面臨崗位缺口。隨著逐年的沉淀,“畢業即失業”的高校畢業生總量是越來越多。而作為用人單位,招工難現象卻越來越突出。
這除了高校擴招等客觀原因,大學畢業生自身職業素質和能力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也是其就業難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用人單位到底需要啥樣的人才,大學生怎樣才能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我認為用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分析。
第一,大學生對用工單位的用人需求的認識和理解。
大學生要找到工作,必須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用人單位需求何在?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它不是教育機構,旨在讓你進去繼續進修然后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機構,因為悲憐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圣的社會職責。它是什么呢?是勞動機構,是雇傭你進去“干活”的,因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勞動從而以工資作為交換的形式。
遺憾的是,不少大學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廂情愿地把用人單位當作是配合自己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的工具,喜歡就進去呆著,不喜歡就一走了之。
其實,與這位大學生持有相似看法的人還真不少。根據國家勞動部的“第一次就業調查”報告顯示,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學生把第一份工作當成職業的跳板,而16%的人“沒有太多考慮”就選擇了第一份工作,結果是大學生就業后一年內流失率高達50%,兩年內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
應該說,大學生開始重視個人職業規劃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因為畢竟懂得要對自己的生命和前途負責了。但同時我們也留意到一種新的苗頭的滋長,那就是太過于關注個人發展而忽視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以用人單位是否迎合或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來作為選擇用人單位和繼續服務用人單位的標準。這種以個人為中心、追求自我價值最大化的“職業規劃”,不是社會發展所倡導的真正的職業規劃!真正的職業規劃,應是將個人職業目標和用人單位需求相結合的規劃,是在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前提下實現個人職業目標的規劃!
那么,大學生在做職業規劃時應如何結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呢?
1.大學生要清楚用人單位的員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應聘選擇前,大學生要認真分析一下:用人單位為什么要招聘員工,希望通過招聘這些員工達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體的招聘條件,用人單位的這些信息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戰略是否吻合。千萬不要抱著“隨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換”的心態,那樣受傷的是用人單位,浪費寶貴光陰的是你自己。
2.大學生要了解用人單位的階段發展需求。
用人單位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重點需求,大學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體力行。如果你能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而作出相應成果的話,你就有機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和重用。同時,在不同發展階段,用人單位對員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創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員工多干少說,在迅速發展期需要員工邊干邊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員工思考了再干。
3.大學生要研究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
如果你希望在本單位有更好的發展,那就需要對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進行研究,對用人單位的未來業務重點和崗位要求作出預測,并據此制定自己的中長期規劃。
第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素質需求。
1.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評價正在趨于理性。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的絕對數量正在逐漸上升,就業市場已堪稱為“買方市場”,招聘單位掌握著主動權;而擴招帶來的大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的現象也促使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是對學生素質的要求進一步嚴格。
2.在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中,他們更看重的是大學生的素質方面,如責任心、團隊精神等,而并非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外語成績;這與學校的評定標準是不一樣的。
3.企業并不認為大學教育只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辦事能力,對自己的未來有規劃的學生。
4.用人單位也希望與學校加強聯系,宣傳自己,以方便招募優秀的人才。
第三,高校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如何加強教育工作。
1.建立信息平臺及企業人才需求庫,多向企業推薦人才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更多企業所需人才的信息,為學生建立一定的求職渠道。
2.盡早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自身定位和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對未來目標作規劃并使之為其目標努力;多注意職業禮儀培訓,開設一些有關課程,提高能力。
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學生道德修養素質;注重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的需求正確;引導求職心態,引進就業指導課,提供專業培訓機會。
4.幫助學生篩選需要的招聘企業,多給予學生關于能力和性格的測評,使其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自己的就業方向,并要讓學生了解將來的工作內容和性質。
5.多邀請用人單位到學校組織校園招聘會及有關職業生涯的講座,使學生了解就業狀況;開辦模擬面試,是學生明確所學專業特點及將來就業行業的所需的實際能力;學校應聯合企業對在校生進行適應企業需求的基本能力培訓。
第四,大學生針對用工單位需求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
1.大學生應該有明確的學習方向,除了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以外,平時還需盡量開拓視野,關注行業新聞,注意對管理案例的研究,以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
2.鞏固掌握專業知識,加強專業素質的培養,有針對性的為未來工作做準備。
3.樹立責任心,在與社會接觸中鍛煉自己、磨練意志,做事要務實、自信、誠實、靈活。
4.提高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
5.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了解一些社會常識和企業內部的一些規則;多與企業溝通,參加具體實踐活動。
總之,大學生要認識到用人單位絕非成就自我的工具,而是提供有價值勞動的重要平臺,要踏踏實實地在滿足用人單位發展需求的前提下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作者簡介:劉恩超(1964-),男,曲阜師范大學杏壇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園林園藝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