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富
【摘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質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造的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把教學重點、難點內容,運用質疑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既可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印象,又可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能收到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疑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質疑方式開展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
一、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自我主動地學。當學習興趣正濃時,教師要趁勢而上,引導學生圍繞興趣點質疑探究,透徹領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應從興趣入手。在語文教學中怕的是學生無疑或不動腦筋,不善于思考,自然不能發現可疑之處;或害怕提錯被別人譏笑,遭到批評,乃至有疑而不敢提,由于這些心理障礙,使得課堂無法形成濃厚的質疑氛圍。所以教師要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放膽質疑,培養質疑的興趣。
二、抓住了課文難點,引導學生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的贊賞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而學生的質疑過程則是經過由不會到會的過程,無疑學生善于質疑問題,必定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在課堂上,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主題、結構、寫作技巧等對課文進行質疑,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在學習《蘆花蕩》一文時,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
問題1:文中寫“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這句話的“過于”怎樣理解?
問題2:文中“眼望著天邊的北斗”這句話應如何理解?
問題3:文中的景物描寫那么優美,那樣令人賞心悅目,是否和戰火紛飛的歲月不和諧?
這些問題的提出富有創見,讓人回味無窮,同時也抓住了課文的難點,于是我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學生明白了文中的“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這是人物性格的核心,他的功與過都是由此生發。文中的“北斗”既是實在的景物,因為在敵人嚴密的封鎖下,所以多半是夜行軍,但同時又是一種暗喻,即黨的光輝的指引。文中的景物描寫增添了一種戰斗的詩情畫意,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諧。同時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憎,作品要高昂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
三、圍繞模糊點質疑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這就是學生的模糊點。教師如能從學生的心智狀態出發,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引導他們抓住這些模糊點質疑解惑,必能使其對課文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如在教學《羚羊木雕》時,發現學生對奶奶的話“算了吧,這樣多不好”這一句理解模糊,“這樣”指代什么?是指“我流淚”?還是指“爸媽逼我向萬芳要回羚羊木雕”?——好像都有道理。于是,我順勢引導學生把“算了吧,這樣多不好”這句話放回到原文中,聯系上下文反復咀嚼品味,最終比較準確地體會到奶奶這句話應該是對爸媽說的,爸媽逼孩子去要回送出去的羚羊木雕,一點兒也不尊重孩子,嚴重傷害了孩子間的友誼,奶奶對這種做法雖然不滿,但是深知兒子、媳婦的為人,而左右為難的心理反應。這樣,通過質疑,既使答案更加明確,又讓學生掌握了一種解題方法。
四、珍視每位學生的提問,培養質疑能力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當學生有了向老師質疑的這種意識后,老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1)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質疑。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首先要求學生課前進行預習:一是要弄清生字新詞,掃清閱讀障礙;二是要認真地把課文“自讀提示”看清;三是要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四是要提出課文中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問題記在本子上。由于學生基礎不同,所提問題也不一樣,這時,我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疏理、歸納,整理出比較有價值、有質量的點子上的問題,通過課堂學習課文時解決。這樣,就使學生在聽課時能有的放矢地主動地投入學習思考之中,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質疑能力。
(2)引導學生針對課文標題質疑。課文標題是一篇課文的高度濃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課題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則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如教學中可引用一篇課文的標題來誘發學生質疑:同學們,你們看了這個題目,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通過質疑,學生就能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質疑能力。
(3)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質疑。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對理解全文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師教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層層遞進,巧妙地將課文引向深入。
總之,質疑無疑是教給學生去學會鉆研課文的方法,使他們有意識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努力理解新的知識,還能充分理解課文。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