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福梅
在廣大的農村初中,大多數新生來自經濟、文化、交通都相對落后的山區,基礎薄弱,不具備應有的知識水平,不能很快適應中學數學的學習,如果教師引導不當,就必然出現兩極分化,一大批學生將逐漸失去信心,放棄學習數學。所以,關于對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個問題的探討非常重要。
一、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一些鮮活的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好玩、新鮮和充滿著生活趣味。數學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如股票的上漲與下跌、銀行利率、校運動會球賽記分、短跑比賽成績、旅游租車方案、衣服打折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以及數學應用于生活的例子。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的《應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銷售》時,我讓學生在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哪些商品會有打折,并要求學生解釋打折銷售。于是,上課時學生群情激昂,紛紛發表自己的發現,比較難理解的打折銷售一下簡單起來。接著進一步討論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商品利潤類問題。通過分析打折銷售中的數量關系,經歷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周圍世界的聯系,以及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情境的創設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或熟悉的事物,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通過恰當的質疑,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誘導學習興趣,且情景設計要新穎,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講《字母表示數》的這一節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兒時大家都唱過這樣的兒歌,不知是否記得有這么一首永遠也唱不完的兒歌。“一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撲通1聲跳下水;二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撲通2聲跳下水……” 在這首兒歌中,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假如有n只青蛙,應該有___ 張嘴,___ 只眼睛,___條腿,撲通___聲跳下水。一首兒歌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對他們來說變的不是負擔,而成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立即興奮起來,展開了討論,并在討論中解決了問題,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提高了。
三、在直觀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注重直觀教學,真正讓學生看得到、摸得著,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這樣,學生就記得住、憶得著,其知識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可操作性的知識,讓學生感受相關內容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持久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一定要盡可能地進行直觀教學。要充分運用實物直觀、模型直觀、圖形直觀、言語直觀,以形成學生鮮明的表象,為他們掌握基礎理論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關系得以直觀化、形象化,有利于分析、發現和理解它們。如在教學《展開與折疊》時,我課前讓學生去收集一些幾何體,每個學生至少制作3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1個五棱柱、1個圓柱和1個圓錐。上課時先讓學生討論這些幾何體的制作過程,然后展開,再討論展開。這樣讓學生經歷圖形的展開與折疊、制作模型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通過學生的具體實踐,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認識柱體的某些特征,識別常見幾何體的側面展開圖,能準確識別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很輕易地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又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在學生練習中培養學習數學興趣
學生對事物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再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檢驗中產生新的興趣,數學學習成功也一樣。因此我們要注重練習的形式,挖掘練習的趣味性,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在作業練習設計過程中,我們盡量要使練習的形式豐富多彩,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數學的魅力,自主、快樂地學習數學。如做游戲、模擬表演、各類小競賽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