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化冰
中學生物課程改革從推進素質教育到新課標的實施,已經有十多年了,而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呢?
第一,將新課程的理念傳遞給學生和家長,使他們先轉變觀念,為進一步實現學生行為方式的轉變打好思想基礎。
新課標實施的接受者是學生,教師是主導,學生始終是主體。如果我們的學生頭腦中沒有對新課程中生物課學習新要求的具體認識,而始終抱有“生物課嘛,平時聽一聽,考前背一背就夠了”的陳舊觀念,那么任憑我們的生物教師怎么努力,新課程的實施恐怕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在高一第一節生物課上,先不要著急講授新課,而是主要給學生介紹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具體要求,給學生先“洗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物學科的學習意義,了解生物學科的學習對提高和完善個人素養的重要作用,從而給生物課恢復應有的地位,正確對待這門學科。只有學生了解了高中生物新課程,接受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了新課程實施中的具體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積極適應新課程。
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生物教育工作者,我們改變不了社會這個環境,但可以通過和家長的交流,使家長對生物新課程的實施有所了解,改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認識,從而提高對孩子生物課學習的要求。所以在高一的第一次家長會上,生物教師也應登臺亮相,將新課程的理念傳遞給家長,提高家長們對生物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并向家長介紹一些能使孩子生物科學習的輕松有趣的方法,請家長配合教師對子女的該課程的學習加以引導和監督。
第二,改變傳統的生物教學觀念,樹立現代生物教學新理念。
傳統的教學方法其實存在著很多弊端。比如在傳統的生物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填鴨式”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靠學生的機械記憶來記住所學知識,然后通過閉卷考試的形式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方面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卻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對學習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較重。
現代生物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中學生物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內涵實際上是注重對學生生物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協調融洽,開發潛能,發揮特長。正如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新課程所倡導的生物教學方式那樣,在這個教學方式中教師不是單向的將現成的生物知識、生物原理與生物規律的結論傳輸給學生,而是在教給學生生物知識的同時,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更注意強調過程性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教師則成為這些學習方法得以實現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使課堂教學應當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變為能力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這些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現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就表現在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表現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識培養。
第三,注重建立對學生生物學科的科學評價。
生物科的學習評價主要有促進學生發展,引導生物學習,反饋生物教學,激勵學生學習,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等功能。
對生物科學素養的評價,必須做到:1. 在評價生物知識的同時要注重生物技能的評價。2. 在評價結果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生物學習的探究過程的評價。3. 在評價的內容上要逐漸地增加一些生物課知識和能力以外的東西,延伸到生物科學態度和精神的方方面面。4. 適當地擴大參與評定的主體,除了教師、同學以外,還可以是家長和其他的社會人士,可以利用評價手段督促學生更好的關注身邊的社會環境,形成關注重大問題的社會意識。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