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水
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應試教育的氛圍仍然很濃,部分學校在教學改革中還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有的教師甚至認為: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他們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物理新課標明確提出,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獲得知識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目標。
一、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能力
在做演示實驗時,從出示儀器到進行操作的全過程,必須讓學生仔細觀察。同時,通過教師的提示,使學生明確觀察的中心和范圍,掌握觀察的內容和要求;引導學生在演示實驗中捕捉“奇”的現象,去粗取精,從實驗中獲取物理知識。我還讓學生掌握全面觀察、對比觀察、重點觀察、歸納觀察等觀察方法,在實驗中充分觀察物理現象,使學生對實驗的認識力求清晰、完整、深刻,然后歸納、總結出物理概念和規律。例如:在探究焦耳定律的演示實驗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儀器,提出如下問題:你能發現其工作原理嗎?你能改進這些儀器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接著,采用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定性地了解電流熱效應與電阻之間的關系。通過全面觀察、重點觀察,更好理解焦耳定律的公式。我經常讓學生上臺幫助做演示實驗,面對全班學生,他們會更加細心、全面地觀察現象,這比教師演示能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觀察能力。又如在講摩擦力時讓學生觀察自己的自行車前輪和后輪所受的摩擦力是否相同,通過觀察——思考——再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時我利用舊儀器讓學生自己動手拆裝,放開手腳做實驗,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二、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某一物理過程將會產生什么物理現象,實驗的目的就是對物理現象進行多角度分析和研究。現象的發生受規律支配,現象背后隱藏著規律,但規律并不會伴隨現象的產生而顯現出來,需要對現象分析后才能發現。很多學生由于知識的限制,要把現象背后的規律找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這一實驗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我的做法是先設計一些循序漸進的題目讓學生思考,降低難度。例如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時,我設計以下題目:1.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什么效果?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會怎樣? 2.小車放在水平的講臺上處于什么狀態?要使它運動應該怎么辦?當它運動起來后,還受推力作用嗎?3.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為什么會停下來?如果小車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還會停下來嗎?4.怎樣才能使小車運動時不受摩擦力呢?既然不受摩擦力的情況無法實現,我們可以用逐漸減小摩擦力的方法來研究,即我們把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逐漸減小,觀察比較小車的運動情況。怎樣減小摩擦呢? 5. 讓小車分別在毛巾、紙板、玻璃等不同表面上運動。為什么小車要從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下滑? 6.在實驗中要觀察哪些現象?記錄哪些數據?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進行觀察與實踐,這樣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也自然提高,規律也自然能找出來。
三、培養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對實驗數據的處理是實驗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物理量之間的內在關系就隱藏在實驗數據里,通過對實驗數據的處理可以概括出物理規律,也可讓學生正確對待實驗誤差。例如在“探究歐姆定律”實驗中,我采用列表對比法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在電阻不變情況下,電壓增大幾倍,電流也隨之增大幾倍;在電壓不變情況下,電阻增大幾倍,電流也隨之縮小幾倍;從而歸納得出結論。在“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規律”實驗中,引導學生采用數學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得出結論。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點”實驗中,巧妙運用圖像法處理數據,發現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大膽嘗試采用多種方法處理數據,然后對比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通過不斷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