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芽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怎樣提高教師的教學論文撰寫水平是我們面臨的課題,而好的教學論文要經過作者多次反復修改才能完成,文章重點分析了教學論文修改的基本要求以及修改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教學論文;修改;要求;內容
教學論文是教師教學經驗和教學研究成果在寫作上的表現。也就是說,是教師將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經驗或研究進行了總結,并綜合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由于科研或者晉升的需要,教師一般都要求發表一定數量的教學論文,而教學論文要達到發表的標準,一般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完成。文章初稿寫出來后,只算完成了第一步,要達到發表的要求,還要做大量的修改和加工。俗話說,寫稿不易,改稿更難。文章不僅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好文章。許多名家的文章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大多是千錘百煉的結果。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要想讓他們創作出好的教學論文,除要引導他們對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外,引導他們對文章作加工修改同樣重要。一篇好的教學論文往往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對初稿經過多次反復推敲、修改出來的。 因此,教師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耐心地反復地對已初步完成的論文內容進行推敲和修改,才能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教學論文。下面筆者談談教學論文修改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內容。
一、教學論文修改的基本要求
教學論文的修改是教師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對自己和閱讀者負責的體現。寫完教學論文初稿后,不僅要對文章的標題、論點、材料、結構進行認真推敲,而且對每個句子、字詞甚至標點符號都要細加斟酌。在進行論文修改時,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作者對自己的文章難以割舍,明知是多余的,卻因為是自己花了許多心思寫出來的,總是不想刪去。其實, 從一定意義上說, 論文的修改就是對原文進行刪削。對已經寫成的論文進行刪蕪去繁,可使論點更為突出、論證更為有力、文字更為簡練。在具體的修改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認真地自我審閱、自我修改。在教學論文寫好后,我們不要急于修改和匆忙發稿,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段時間,經過思維沉淀后,再用苛刻的眼光,對自己的論文進行比較客觀地審讀,這樣才能更容易發現問題。教學論文的作者在寫作時要能鉆進去,在修改時又要能跳出來。在寫作時要“深信不疑”,而在修改時要“吹毛求疵”,甚至要把自己放到編輯的位置上,從雞蛋里挑骨頭,越苛刻越好。如果帶著自我欣賞的情緒修改自己的教學論文,那就必然難以下筆,從而達不到修改的效果。
二是在論文修改過程中,還可以請周圍的老師或行家審閱,以征求來自更多方面的修改意見。有些問題論文撰寫者自己難以察覺、發現,旁人卻很容易看出來。在請別人閱讀指正時,態度要誠懇,抱著誠懇的態度虛心請教,別人才會以誠相待,給你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對于他人提出的意見要進一步消化、分析、取長補短,集思廣益,進而通盤考慮,據棄自己的成見,吸收他人真知灼見,努力尋求其中合理性的因素,認真進行修改,使論文質量達到比較理想的水平。
二、教學論文修改的主要內容
修改就是對論文初稿的再加工、再創造、再提高。其目的是要提高論文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使盡可能正確的思想內容與盡可能完美的表現形式相統一。修改涉及論文寫作的所有方面,發現初稿中有什么問題就修改什么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修改有四個方面內容:修改論文題目、修改論文材料、修改論文結構、修改論文語言。
(1)修改論文題目。 教學論文的題目是主題的直接反映,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學論文的撰寫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要檢查論文的題目是否對全文有很好的概括。是否準確、新穎、醒目、精煉、簡潔,是否有新意,文章是否吸引人關鍵在標題。好的標題要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寬,比如“淺談數學教學的藝術” “新課改的綱要”等這類題目范圍就太大、太空泛,不宜作論文題目,要做到一看題目就知道文章的主題,一讀題目就有個性、吸引人。這是修改論文的重要環節、重要部分,也是決定一篇文章能否點亮編輯眼睛的關鍵。此外,論文題目所包括的論述范圍應明確,文字應具有相當的概括力,在一定程序上能準確地表達論文的內容,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2)修改論文材料。修改論文材料是對文章引用材料的增加、刪節或調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它是證明觀點的事實,是論點成立的依托。因而在修改時,一要考察材料的必要性,即選用能說明觀點的材料,用來說明觀點的材料是必要的、合乎邏輯、且有說服力;二要考察材料的真實性,即所用的材料必須符合實際、準確可靠的,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和積累的。對疑點和前后有矛盾的地方,要搞清楚、弄明白,把失誤、失實的材料給予刪除或準確改寫;三要考察材料的合適性,即材料引用要恰當。從而把不足的材料補足,對空泛、陳舊、平淡的材料進行調換,刪除不實的和與文章主題無關的材料。對于缺少例子或材料不足以說明論點的,就要增補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新例子和材料,使論據更加充實。
(3)修改論文結構。結構是文章內容的組織和安排形式。它反映了作者對論文的思考步驟。論文結構的優劣,直接關系著論文內容的表達效果。調整論文的結構就是要把握全文的布局和安排,審視論文中心的突出、層次的分明、段落劃分的清晰,檢查開頭語和結束語前后的對應,以及各段落過渡的銜接。對結構的修改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開頭、結尾要完整。一篇論文有內容提要、開頭語、本論、結論、參考文獻等部分,不要把開頭語搬到內容提要里。有的論文把開頭語和結論寫在一起,沒有了結束語。修改時,應該各就各位,協調一致。既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有鮮明有力的結尾,更要有通過材料進行分析的論證。論文的開頭一般應當開門見山說明論題,或開宗明義提出基本論點。但許多論文的開頭難以做到這一點,常常出現兜圈子、說廢話、久久不能入題的毛病。這就需要把廢話刪除掉,突出主旨。結尾是全篇內容的結束階段。如果論文不重視結尾,三言兩語、虎頭蛇尾,就會損害全文形象;或是當斷不斷、拖泥帶水,就會給讀者留下畫蛇添足的印象。對于這些不理想的結尾,作者都要用心修改好。
調整層次和段落。層次清楚、段落分明、劃分和安排合理,這是對一篇論文結構的基本要求。審視層次是否清楚和思路是否流暢可先從大小標題之間的關系來看。若論文不設小標題,則應該從段落內容去判斷,去看看文章內容的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邏輯聯系,去看看全文的布局、層次和段落安排的條理,對雜亂無章的闡述要疏理,刪去重復和矛盾之處,補上缺少的內容,達到全文意思的連貫通暢。 如果論文的層次和段落劃分不當,排列混亂,意思不連貫、論證缺乏邏輯性,那么就需要拆散原來的結構,重新設計全文。通過調整層次和段落,使文章脈絡清晰,富有層次和邏輯性,主題明確,中心突出。
(4)修改論文語言。論文寫好后,作者應通讀全文,把好語言文字關,在通篇統一的考慮上,不留全文概念不一、論述自相矛盾、語句上下脫節的表述,要讓編輯從字里行間能夠看出作者較強的推理能力和文字駕馭能力,增加編輯選稿的概率。要仔細推敲和錘煉字句,使語言準確、簡潔、生動,更好地表情達意。反復推敲修改語言時要做到:一是語言表達的簡潔性,用最少的文字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把重復的地方改為精練、簡潔;二是文字表達的準確性,修改那些生造詞語、用詞不當、詞不達意的文句。消滅錯別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自造詞。要注意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系,力求語氣一致,上下貫通,通順流暢;三是語言的可讀性,把平淡的改為鮮明,把拗口的改為流暢,把刻板的改為生動,把隱晦的改為明快,把含混、籠統的改為清晰、具體。
參考文獻:
[1]廖肇銀.用心成就教育文章[J].江西教育(教學版),2009,(7)
[2]丁步洲.教育教學論文寫作[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