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娟 梁秀橋
北京版課改實驗教材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類課文。故事類課文,大體可分為童話故事類、神話故事類、寓言故事類、成語故事類和一般故事類。一般故事類課文是以古今中外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為題材,內容真實,文章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們在這類課文的整體閱讀—課內拓展閱讀方面進行了研究與實踐。
“整體閱讀—課內拓展閱讀”模式的結構策略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具體到故事類課文的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整體感知、重點感悟、回歸整體、課內拓展”要結合體裁特點、文本特點來設計。
初讀整體感知
在初讀反饋時點拔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生閱讀一篇文章,通常總是先瀏覽一遍,對文章所表達的信息有個初步的印象、大概的了解,這就是感知。但是低年級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比較零散,反饋時往往只是只言片語。這就需要老師幫助學生提升達到整體感知課文。
低年級學生在識記生字詞語時,需要大量的復現幫助識記,教師可以采用在句子中復現、兒歌中復現、短文中復現等方法。
低年級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會對課文有一定的了解,但受表達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的限制很難用簡潔的語言把課文講了什么說清楚,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填空梳理課文,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深讀重點感悟
整體閱讀的重點感悟要突出以“主問題”引路。主問題的設計關鍵是找準起點、順學而導、重在提升,最終落實教學目標。
在轉折處設計主問題。雖然低年級課文淺顯,故事情節并非跌宕起伏,但亦有情節曲折的故事。教師可利用轉折處設計主問題。
在難點處設計主問題。課文的難點往往也是我們要著力引導學生讀懂的地方,針對難點設計主問題可以圍繞中心問題進行深入學習。
寫人記事課文的一般性主問題的設計。低年級教材中有許多名人小時候的故事。這類課文一般可以設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或者“×××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的主問題,通過深讀故事完成學習任務。
結合故事的表達特點設計主問題。例如:《門牙掉了》一課,故事中有三處出現了“笑”。老師可設計這樣的主問題:“說說這三處‘笑有什么不同?”這樣能夠使學生通過對主問題的探究理清故事脈絡,整體把握課文。
回歸整體
回歸整體和初讀整體感知、深讀重點感悟合稱為整體閱讀。就故事類的課文而言,回歸整體的方法除了有和其他課文相同的方法還有體裁特有的方法。
分角色朗讀。適用于人物對話多的課文。
復述故事。指導低年級學生按照課文的故事順序進行復述,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扮演角色。如果課文對話少或者沒有對話,老師需要引導學生想象,加入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內拓展
拓展時機、拓展內容以及拓展材料的使用要與拓展目的相結合。教學中拓展時機是靈活多樣的,在整體感知、重點感悟等階段均可安排。這樣才能將課文學習與課內拓展整合成一個整體而不被割裂。
拓展閱讀幫助學生整體感知。在整體感知環節可以安排拓展,或是一首兒歌,或是一小段文字,也可以是幾個句子,內容取自課文。
拓展閱讀幫助學生深入感悟。在重點感悟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遇到困難,有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課文就能解決,但有的需要借助補充資料,這就需要進行適當的拓展來解決難點。
文后拓展促進生長。語文課堂要著力于使學生在語文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以健康生長,可通過拓展閱讀促進能力生長、背誦積累積淀語文素養、同主題拓展增強情感熏陶、從名人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課內拓展閱讀為學生創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所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在老師的指導下,大量的閱讀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