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晶
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這足以說明我們的孔子認為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作文分層教學就是要承認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之后根據他們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以便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特別強調了要因材施教,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在教學建議部分又一次提出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關注個性差異,讓每一個學生獲得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水平,既“潛在水平”和“現有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被稱之為“最近發展區”。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使用相同的標準來進行教學或評價學生,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性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在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層,安排教學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可能性,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基礎和共同特點來開展,使教學目標、內容、進度以及方法更符合各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從而保證教學活動與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并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分層教學活動不斷向前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易受外界影響,易沖動。他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積極性高,不感興趣的事避而遠之。作文分層教學就是利用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制定學習目標,讓學生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目標,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小學生對能獲得成功的學習總是充滿熱情和激情的,且積極性會不斷高漲。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生個性發展與完善在語文教學中的集中體現,要求教師有必要從實踐的角度提煉出經過實踐檢驗認為能夠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思路、教學方式。從這一方面看,作文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就顯得尤為必要。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必要
基礎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面向每一個學生,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質,已成為基礎教育最迫切的任務。語文的素質教育就是依據人的發展和未來生活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對學生的主體精神的尊重,學生的潛能的開發,學生的健康個性的形成為根本的學科教育活動。要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四種語文能力與培養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作文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隨著語文能力的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也隨之提高。然而就目前的形勢看,我們的國情決定了中小學的大班額教學,這樣造成了在興趣各異、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差異較大的學生接受著相同的教育,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學生的思想、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差異越來越明顯,從而造成素質教育難以真正實現。由此可見,實施作文分層教學是語文素質教育再深化的有效途徑,是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必由之路。
二、學生個性發展與完善的必要
整齊劃一的共性作文,是以往作文教學的弊端之一。作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基礎性上,這對學生的寫作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但作文教學失去了個性,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寫格式化的寫作文,同時又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充分完善和發展。事物是存在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而每個學生的經歷不同,觀察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樣,在認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觀加工,這就決定了作文個性化的特點。因此,寫作應該是學生個性化的創造體驗,是真情實感的流露。而作文分層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水平、愛好進行寫作,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發展需求和發展水平,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參與到寫作中來,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最終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促進寫作教學的和諧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