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星
一、新課程產生的背景
為了適應21世紀人才的培養質量的要求和二期課改的要求,全國各地各類學校正在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因此,必須抓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而課程改革就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之一。建立一個大、中、小學相銜接的科學的《體育與健身》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從1999年到2001年,我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國家教育部門的直接領導下,在全國各地的專家和一線體育老師的支持下順利研制完成,并從2001年9月開始在全國各個實驗區進行課程實驗。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頒布將意味著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將使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發生史無前例的巨大變化。
二、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影響
1.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意識。季瀏等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關注學生健康意識和行為的養成,強調將增進學生的健康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雖然影響健康的因素有遺傳、營養、環境、衛生等因素,又有身心負擔、生活習慣及體育鍛煉等因素,其中最積極而又最容易調控的因素是體育鍛煉,而學校體育就是通過體育鍛煉的教與學來實現其目標與任務的。開展健康教育,學生應能掌握一些衛生保健知識,并且實現在行為上,從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等經常遇到和關系的健康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養成衛生保健行為意識和習慣。
2.使學生養成終生體育意識。張細謙認為:要對學生進行終生體育意識的培養,可從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培養學生體育習慣和體育能力這方面努力。要培養學生體育意識,且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了解運動項目,競賽規則等常識,不僅學習實際還要學點理論,在體育運動中獲得體育運動過程或結果所帶來的樂趣。體育習慣是一個人長期進行體育鍛煉,鞏固下來的。促進身體發展,并達到愉悅身心等目的的行為方式。在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練習中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堅持不懈,能為學生形成體育習慣打下基礎,并鼓勵學生以頑強的意志持之以恒的進行鍛煉,學習一些自我鍛煉的方法。
3.使學生感受到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鐘啟泉等認為:在體育課程和教學中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各環節,始終將學生的主動、全面發展放在首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
學習。因此,按這個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中要加以選擇,以學生是主體這一觀念,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發揮學生的自我獨立能力。
4.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受益。教育要為學生服務,并且是為每個學生服務。有教材指出:體育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個性的教學,在促進學生人格全面發展的同時,又特別注重人的差異。他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聯系學生個體的只能和氣質特點,這樣的教學在積極開發學生的身心潛能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了社會化,即成為社會所需的各類型,各成次的高素質的人才。而建立平等受益的理念,最基本的做法是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達到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從而吸引學生參加體育活動,通過學習,實現目標,引起學習體育的興趣,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
四、小結
綜上所述,新的標準要求,教師要用新的指導思想來組織教學,了解新的教學任務,合理的安排好課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好本校的選修教材,制度合理的成績考核與教學評價體系。同時,學生通過新課程的學習,要達到身心的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體育運動興趣的增強,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衛生保健意識,在學習中個性得到發展,自尊心和自信增強。因此,就《體育與健康》課程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程度展開調查研究,將有利于課程標準的貫徹實施,為學生身心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鐘啟泉主編.《體育教學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耿培新.新頒布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與舊大綱的比較.中國學校體育,2001,(5).
[3]季瀏等.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國學校體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