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歡
理論是指人們對自然、社會現象,按照已知的知識或者認知,經由一般化與演繹推理等方法,進行合乎邏輯推理性總結。實踐是指人類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是把學校里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目的都是用以指導實踐的,離開理論,時間就只剩下虛假的空殼。歷史學科的學習也不例外。本文擬就以列舉實例的形式探討中學歷史中的某些理論知識和現實社會、實際生活的聯系,以期達到學以致用、以史為鑒的目的,轉變某些人甚至大多數人認為“學習歷史沒有用”的傳統觀念。
實例一:諸子百家的思想(七年級上冊)在現代社會中的體現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儒家中孔子的思想為例談談和現實社會的聯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的政治思想核心之一是 “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就是 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這種治國方略在今天就體現為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思想。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本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并且要學會與人分享快樂與成功。現代社會里那些不擇手段追名逐利、在商場上爾虞我詐的人們真應該好好學習學習老祖宗的思想了。當今社會出現的生態危機、精神危機、道德危機和價值危機正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人類命運、地球的命運又一次受到嚴峻的挑戰。孔子研究院院長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資源可以為治療化解這些問題提供寶貴的智慧理念。如果在“法”之外多一些“情”,我們所呼吁的和諧社會也許會早一天到來。
實例二:“一國兩制”思想(八年級下冊)和處理臺灣問題的方針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一國兩制”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香港、澳門分別于1997年7月1日、2000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并嚴格按照這一制度高度自治。而臺灣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仍未得到解決。臺灣問題的本質是分裂與反分裂、“臺獨”與反“臺獨”的斗爭。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各種陰謀,堅決反對任何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或搞“臺灣獨立”的圖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是原則問題,好比是我們做人的底線。 香港、澳門回歸后的事實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方針是正確的,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這為兩岸和平統一樹立了光輝的典范。香港、澳門順利回歸以后的發展充分證明,“一國兩制”已經首先在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人們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國兩制”同樣可以成為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式。
實例三:新文化運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八年級上冊)給我們的教訓
新文化運動是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們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并傳播馬克思主義思。雖然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是為了反對袁世凱的尊孔復古逆流而宣傳、學習西方的民主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的作用,但在形式和手段上存在著偏激和不合理的一面,這一點表現為:完全肯定、接受西方的思想和完全否定、批判中國的傳統思想。“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就是對儒家思想最無情的批判。所以,學習本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物的其中的道理,從而樹立科學的看待問題的方法,即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物,一分為二地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種辯證方法不僅對學生學習歷史有著莫大的幫助,而且可以教會學生為人處事的方法,為學生的成長之路做奠基。教授本節課也使教師獲益匪淺:它告訴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這樣就在教學上真正地落實了新課改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在教育上真正地實現了教學相長。
以上就是筆者結合實際教學形成的一些關于歷史教學和生活實踐的思考。這些實例足以說明歷史學科在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有助于促進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有助于幫助人與人、人與環境建立和諧關系。當然,歷史教材中理論知識和現實社會聯系的知識還有很多,還有待于發現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