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林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村學生入學率有了大幅提高。但是,農村學生輟學人數也在逐年上升,我通過對本鎮附近幾個學校及村莊家庭的調查,發現農村學生輟學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因素
(1)新一輪“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近年來,許多大中專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閑散在家;還有一些廠礦企業不景氣,職工下崗。這樣,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在人們心中無形就產生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想。
(2)打工族的影響。目前,市場經濟體制下,出外打工的人急劇增多,給家庭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尤其看到讀書不多,但賺錢很多,著裝時髦,一些家長經不住金錢的誘惑,就讓孩子輟學。
(3)電子游戲及不健康書刊的誘惑。目前,學生身邊充滿各種各樣的誘惑。一些學生沉迷在游戲世界或不健康書刊中,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甚至想入非非,長期以往,學習成績逐漸下降。
(4)國家教育投入不足。由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那些家庭困難的學生,盡管國家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但畢竟有限,這使他們很難順利地完成學業。
二、學校因素
(1)教材因素。當前施行的一些教材,難度較大,離農村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農村學生不容易把握和理解;另外,課程繁多,有些學生學習跟不上,課業負擔繁重,很難定時完成學習任務,心理壓力比較大。
(2)教師教育方法的滯后。有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研究教育對象,教學方法陳舊,上課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有些教師教育有問題的學生,不調查研究,主觀武斷,處理問題缺乏科學性,有些教師喜歡學習好的學生,反感成績差的學生;有些學生長期受到批評、諷刺、挖苦,自尊心受到傷害,與老師、同學關系緊張,導致中途退學、輟學。
(3)學校評價體制急待改進: 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的成績來定優評好;而教師則以分數的高低來劃分學生的優良中差,這樣促使教師過多關注中上學生,忽略對弱勢群體——學困生——的關心,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學習的勇氣和信心。
(4)校園生活單調枯燥。許多學生反映,他們在小學時,課外生活豐富多彩,可進入初中,整天埋頭于作業中,很少有活動。
(5)課程設置不合理。現在許多學校課程設置沒有聯系農村實際,辦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沒有把“農科教”結合起來“三農”服務的方向不明確,沒有把農村學校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6)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現在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極多,許多學生存在心理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呈上升趨勢。
三、家庭因素
(1)家長觀念落后,認識跟不上。現在,農村一些家長認識不到位,不明白接受義務教育既是孩子的一項義務,也是一種權利。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只要把孩子送到學校,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至于孩子在學校表現如何,學習怎樣,完全是學校教師的事情,自己從不過問,根本不與學校聯系。有些家長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重男輕女,認為女孩子沒有必要多讀書,因為女孩子遲早是別人家的。
(2)家庭環境。農村一些家庭富裕的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確,不求上進,整天一副混的樣子,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情緒;有的家長重養不重教,忽視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放任自流,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而一些貧困的家庭,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繳不起書雜費,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孩子輟學。
(3)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一些家長沒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制定學習目標,而提出過高的期望,施加壓力,孩子不容易實現,經常受到訓斥,孩子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就會產生厭學,甚至輟學的思想。
(4)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農村一些家長由于素質不高,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訓斥,就是棍棒。這種方法也許能取得暫時的服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5)“特殊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甚至離異,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單親家庭,或留守家庭,家庭教育弱化,孩子心理受到創傷,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四、學生因素
(1)沒有遠大理想。現在好多學生學習目的不明,學習沒有動力,把學習看作“苦事”,有的學習盲目,隨心所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抱著無所事事混日子的態度。
(2)基礎差別大。農村初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小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差別極大。那些基礎差的學生很難適應課程繁雜、作業又多的初中生活。
(3)學習方法不當。一些學生平時看起來學習認真、勤奮,但是由于不研究學習方法,不與其他同學交流,又不善于歸納總結,每次考試后,成績就不見了蹤影。
(4)心理素質不好。一些學生由于成績不佳,情緒低落,或者受到老師、家長或同學的訓斥、歧視或排擠,無法排除心理上的壓力。
(5)缺少生存能力。一些學生原來上學比較近,生活完全有父母照料。現在離家求學,生活失去了依靠,生活不能自理,慢慢就產生了厭學情緒。
(6)缺少“吃苦”精神。一些走讀的學生,一天來去走十幾里路,害怕奔波,害怕吃苦,缺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為了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宏偉目標, 全面提高公民素質,必須將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視農村教育,優先發展農村教育,尤其在大力普及義務教育的階段,更應該重視農村教育,農村學生的輟學問題更應該引起社會、家庭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全面健康的發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