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壽生
[摘要]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要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真誠面對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心靈碰撞出思維火花;將數學融入生活,讓學生體味數學樂趣,使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
[關鍵詞]學習主人;活力;數學
一、真誠面對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唯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于師生的交流,使課堂成為交流的“沙龍”。
2.傾聽,賞識,激勵。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就要求教師從一個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學會傾聽,和學生共同探究,共同發展。同時教師又是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再者,教師還要做個性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個性張揚的激勵氛圍中得到尊重,進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心靈碰撞出思維火花
1.“愛意”充滿課堂。沒有“愛意”的課堂稱不上是理想課堂。課堂上師生之間充滿“愛意”,課堂才會變得有活力,學生才會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
2.“創意”引領課堂。只有營造和諧、自主、有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等,他們才會提出一些極具創新思維的問題。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年、月、日”知識的了解,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再因勢利導,讓他們打開書看書上的日歷,通過看書還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識,盡可能比較系統地把這些知識歸類。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思想開始無拘無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創新靈感、創新思維。
三、 讓生活融入數學,使學生體味數學樂趣
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于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實例融入數學。結合身邊的實例融入到數學課,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超市的價格標簽、銀行的利率、家裝材料的購買面積估計以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素材。如教學“兩步應用題”時,結合學校運動會場景設置“三年級三個班各有六名運動員以及兩位裁判”的場景,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一步計算的問題直接口答解決,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兩步應用題從而導入新內容的教學。這樣的學習無疑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2.數學問題回歸生活。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運用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在教學完“相遇應用題”例題后,教師問:“現實生活中,只有例題這一種行走的情況嗎?”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后,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
又如,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開拓,靈感得到激發,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紛呈。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