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妍玲
[摘要]《山中訪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課文,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趣的散文。教學時,筆者以“情”為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想象中體會文中的優美意境,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時體會表達方法,在體會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拓展寫作訓練。從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與寫作能力。
[關鍵詞]教學設計;小學語文;案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3.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文章中充滿詩意的畫面。
4.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體會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詞卡、PPT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一、設置懸念,質疑導入
出示題目“山中訪友”“山中觀景”讓學生猜猜看,這兩篇文章分別寫了什么。交流后板書:朋友、自然之景。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學生讀課文之前,故意設置懸念,讓他們去猜測,以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為下文學生體會本文獨特的表達方法打下基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益。
二、整體感知,揣摩寫作意圖
1.《山中訪友》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讀題)。“訪”指“拜訪”,作者“我”(板書:“我”)拜訪了哪些好友?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用筆圈出這些好友來。
2.讀了課文,再看看課題,你想說點什么?
3.為什么課文不用山中觀景,而用山中訪友呢?這就是文章的獨特之處。
設計意圖:筆者在學生第一次閱讀期待得到滿足后,用質疑過渡,從讀入手,讓學生首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并在讀中初步體會文章的表現手法。這樣,學生的思維和教學內容之間構成了一種協調的張力平衡,可激起學生探究文本的強烈沖動。
三、潛心會文,感情朗讀
1.反饋,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板書:古橋、樹林……山中的“自然之景”)
2.師:一個“友”字就把山中的萬物寫活了,文章也就是圍繞著“友”,如一幅多姿多彩的畫面徐徐展開,讓我們走進這幅畫卷,看看作者把山中的景物當作什么朋友來寫?又是怎么寫的?默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可以選一兩處寫批注。
3.交流:作者把古橋當作什么朋友來寫的?又是怎么寫的呢?(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理解: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1)在作者眼里,古橋成了一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的老人。作者是怎樣描寫的?誰來讀讀有關句子。找到重點句,輕聲讀讀,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座怎樣的老橋?(歷史悠久、默默奉獻、歷經滄桑)帶著你的感受讀。
(2)請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語言文字上,從“怎么寫”的角度,你發現了什么?(擬人的寫法)聯系詞句討論(弓、俯、凝望)。
小結:一個“弓”,一個“俯”,一個“凝望”本來是人的動作,作者用在這,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想象投入進去,所以普通的句子也有了濃濃的情意。(板書)
(3)指導朗讀。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你依然如(引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唯有你,老橋啊,依然把多少人馬——(引讀)渡過對岸;唯有你,依然弓著腰——(引讀)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
(4)小結:就是這樣一座古橋,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成了我的老朋友,我們之間可以說是親密無間(板書:親)。
設計意圖:語文學科是學習母語的課程。本課教學,筆者沒有在文章內容的分析上花很大氣力,而是讓學生專注語言學習,立足學生的語言發展。教學時以讀為主,從默讀、品讀、感情讀,在讀中理解課文的內容,在讀中體會作者與古橋深厚的感情,在讀中領悟表達上的特點。
四、品詞析句,想象情境
1.接下來,作者把山中的景物當作了什么朋友,又是怎么寫的?
(1)知已。什么樣的朋友才能稱為知已?(親密無間,無話不談)課文中是怎么寫的?誰來讀讀有關的句子。
預設一: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我都能心領神會,真是知己啊!
預設二: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兩兩相望,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老朋友啊,我的文章又發表了……老朋友,我最近的煩心事真多啊……能借你的肩膀靠靠嗎?就這樣,分享快樂,分擔憂愁,這是一種怎樣的相知啊!(板:相知)讓我們深情地讀讀吧!
預設三: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的,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孩子們閉上眼,聽,(范讀)你感覺到了什么?帶著你的感受讀讀。讓我們一塊靠著樹,靜靜地遐想一下,我腳下長出的……(師引讀)
多么神奇,在這一刻,人與樹融為一體。(板書:相融)
(2)師: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段話,從“怎么寫”的角度,你又發現了什么?(擬人、聯想)聯系詞句說說。
幾個動詞,一段聯想,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深厚的情意。讓我們連起來讀讀第四自然段。
設計意圖:“想象是一切創造力的源泉。”這一段飛揚著作者豐富的想象,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是真正的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讓學生在朗讀、聯想中感受語言的魅力,體會人與自然的感情。
五、創設情境,體會“友情”
此時在你們和作者的眼里,橋不僅僅是橋,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樹也不僅僅是樹,而是知己;山中的一切,都變成了我的朋友。
(1)作者還把山中的景物當作什么朋友來寫?是怎么寫的?(指名讀、說:溪流不再是溪流,儼然成了一位詩人……)
(2)看看這段話(課件),從“怎么寫”的角度,你又發現了什么?(排比)
(3)這些排比句,該怎么讀呢?讓我們歡快地和這些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吧!(指名讀)
(4)真是有情有意,奇特的想象,整齊的排比,讓這些語言美得就像一首詩。(課件)詩人們,大家一起來和朋友們打個招呼吧!(配樂齊朗讀)
設計意圖:將散文排列成詩歌的形式配樂朗讀,一是利于朗讀時情感的處理;二是詩行更能看出排比句的排列方式,使學生容易發現語言規律,感悟語言的魅力,為后面的模仿寫作作好鋪墊。
六、讀寫結合,內化方法
聽得出,大家已經詩興大發,讓我們也拿起筆,仿照這樣的句式,改寫第6自然段。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一位朋友寫一寫,用上課文中的語言。
小結:孩子們,聽得出大家也成了山中景物的知己,作者的知音了。我們和作者一同,與山中之友相親、相知、相融。
設計意圖:從讀到寫,不知不覺內化成學生的語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讀寫巧妙結合,潤物無聲,長此以往,必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七、情感升華,總結方法
1.(出示課件)記得作者李漢榮曾經說過——(齊讀)。
2.作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奇特的想象和深厚的情意。我與自然相親,我與自然相知,我與自然相融,你還能從課文哪些地方感受,我們下節課繼續尋訪。
設計意圖:走進作者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同時也讓自己融入了自然,凈化了心靈。從整體上著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板書設計】
山中訪友
奇特的想象
深厚的情意
“我” 朋友(自然之景)
相親
相知
相融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