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帆
摘 要:本文闡述了團體輔導在國內外高校應用情況,分析團體輔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最后,筆者以廣東藥學院中藥學院為例,探討了團體輔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情況。
關鍵詞:團體輔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根本要求。但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情況、新矛盾,做好這些新情況的分析、化解這些新矛盾、解決這些新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亟需突破的問題。
團體輔導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其很早就被應用于學校教育中,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近年來,我國的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已經充分意識到團體輔導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逐漸將其應用到學校的心理輔導以外的其他教育方面。現就思想政治工作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矛盾,常識性地把團體輔導的理論與方法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1 團體輔導在國內外高校應用情況
在國外,團體輔導作為心理咨詢主要形式之一,最早是從歐美發展的。70年代,西方學校就已經將團體輔導作為學校輔導工作的主要趨勢之一。國外一些臨床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將其廣泛應用于有心理障礙問題青少年的治療,同時向普通正常的青少年預防心理與行為問題中延伸。其后,團體輔導也應用在發掘青少年個人的潛能,培養他們的自我接納與關注,促進他們成長和適應。近年來,有種理論“改變學生周圍人物的行為,必能導致學生本身行為的改變”。將團體輔導鋪開面向學生周圍的教師和家長,雖然這有不少案例可證明它的正確性,但這種所謂的廣泛輔導引起眾多爭議。日本從七十年代開始,團體輔導就活躍在大學里。比如,自我開放研習會,自我肯定訓練班等。其中,森田療法在日本團體輔導得到廣泛應用。
在國內,20世紀80年代開始,團體輔導的方法由清華大學的樊富珉教授開始傳播,在大學校園里興起。團體輔導的內容也發生著多樣性的變化,從過去的情緒抑郁、人際交往等主要領域,開始向改善大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狀況、網絡依賴等嶄新領域嘗試探索。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對團體輔導進行研究,主要運用在高校在自信心教育、新生入學教育及某些問題的心理治療等方面。目前,團體輔導用于大學生治療方面也日趨廣泛,它既可以被用于治療各種神經癥,也可以被用于調節正常人的心理障礙,用于發展性心理問題。內地一些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者通過實踐研究,證實了團體輔導在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方面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樊富珉教授編著的《團體咨詢理論與實踐》專著的出版開始,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結合團體心理咨詢,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帶有普遍性的發展問題,從專題講座、團體心理咨詢、心理訓練、就業指導等方法開展發展性心理輔導與訓練。
2 團體輔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2.1 預防功能。我們經常說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在“前頭”,一切要防范于未然。目前,國內各類型的團體輔導應用在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貧困生人際交往能力教育、新生適應性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預防在先的效果。
2.2 發展功能。團體輔導也應用在自信心教育、激發自我潛能、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及團體凝聚力等發展性問題上,同時也應用于發展性心理問題上,例如幫助正常人解決其成長中遇到的種種適應問題。團體輔導在短期內改善大學生各種問題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2.3 治療功能。現在團體輔導用于治療方面也日趨廣泛,它既可以被用于治療各種神經癥,也可以被用于調節正常人的心理障礙。
2.4 教育功能。筆者在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中應用了團體輔導的方法,旨在培養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質、服務意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堅定、作風過硬、素質全面、工作能力強的高校學生干部隊伍。我們重點在責任意志力、創造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時間管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方面進行了分期培訓,在我院中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
3 團體輔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探索——以廣東藥學院中藥學院為例
團體輔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以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這在國內的研究尚不多見,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我院運用團體輔導的方法在學生干部培訓和職業生涯規劃兩個領域進行開拓嘗試。
3.1 “青年領袖”培訓——將團體輔導引入學生干部培訓中
常規的學生干部培訓主要采取座談會、講座、報告會等形式,內容空泛且可操作性不強,學生疲于被動接受;實際中講座、報告會、座談會等形式也難與真實操作結合起來。高校對學生干部培訓狀況不容樂觀,其模式和內容亟需改進。團體輔導通過游戲和活動使學生干部親身體驗和感受,團體成員間相互協調,再自我反思,輕松活潑的氛圍中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干部的各方面能力。
筆者所在學院以青年領袖理念為基礎,結合高校學生干部的實際,制定出用心碰撞、發現之美、有你有我、溝通無極限、創新總動員、堅持與責任、我的時間我做主、放飛希望八個主題的學生干部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團體輔導以學生為主體,主張發揮個性,參與者通過活動或游戲來學習,然后進行反思,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潑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干部們更易于接受。
3.2 “我的未來不是夢”——將團體輔導引入職業生涯規劃培訓中
常規的職業生涯規劃培訓以授課和實踐兩種形式開展,主要以授課為主,最后以一份職業規劃書為總結。但這種形式容易造成走過場,沒有得到及時的鞏固。
經過團體輔導互動交流的形式能夠使學生加深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社會,更好地幫助學生制定職業目標實現的策略,并及時反饋信息修正職業目標。我院用“知己、知彼、抉擇”來確定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基本構架,將團體輔導設計為七個單元,分別為圓夢伊始、重拾舊夢、夢中的我、夢與現實、模擬招聘會、我追我夢、夢的終始。團體輔導創造了一個模擬真實的社會情境,為學生提供了社交、生活的機會。在互相信任的良好的氣氛中,通過傾聽、觀察、模仿、回應等,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管丹.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學生干部培訓中的運用[J].心理健康教育,2009(5):47.
[2]肖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優勢研究[J].知識經濟, 2009(12).
[3]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肖瀟.新形勢下的高校學生干部培訓理論與實踐創新[J].文教資料, 2009(8).
[5]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6]石國亮主編.高校學生干部培訓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7]高爽.團體輔導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