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倩
【摘 要】《弟子規》是對中國傳統德育的總結和集中反映, 它從孝、弟、謹、信、仁愛及余力學文著手, 強調從日常生活中的倫常細節做起, 由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 進而培養君子品格。《弟子規》對于個體在家庭、社會中的為己之道, 尤其對于當代基礎教育階段的德育建設,更是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然而現在的小學生道德品質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果《弟子規》能夠有效落實,相信這種狀況能改善很多。
【關鍵詞】弟子規;小學德育;借鑒;落實
當前基礎教育的德育不太理想,盡管教育部門及時采取措施,但效果并不明顯。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原有小學道德教育內容與評價標準受到了各種沖擊。中華民族自古代以來就是一個極其重視德育的民族,中國的傳統經典《弟子規》是我國古代道德教育的瑰寶,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用于現代的小學德育,使中國這五千年的道德結晶重新展現它的德育功效,相信中華民族會在當代重新擁有“禮儀之邦”的美名。
一、《弟子規》在小學德育中實施,能夠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質
1.孝親感恩教育——入則孝,出則悌
從中國小學生道德現狀出發,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非常有必要。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長輩們給的過多關愛往往使他們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義的性格,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緣于孝親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長輩的過分溺愛。然而學校有效德育也沒有及時跟上。重智育輕德育的思想,使的這一現象更為嚴重。
(1)感恩須從孝親開始。有子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君子務本,立本而道生。孝弟也,其為人之本與?”,讓兒童孝敬父母,學會感恩,讓孩子們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愛,并把報答他人作為自己的一種人生信念。①《弟子規》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②從家庭生活實踐中體會并落實感恩教育。
(2)重手足情誼,敬愛長輩,常懷感恩之心,也是孝親:重手足情誼,輕錢物,勿惡語相向。禮讓長者,尊敬長輩。
2.品行教育——做到“謹”與“信”
(1)衣冠整潔,舉止大方,做事穩妥。《弟子規》的本章節對衣食住行、儀容儀表、言談舉止均有詳細的說明,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等,①皆是提倡衣冠整潔,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舉止大方而輕緩,做事也要穩妥。《弟子規》對細節非常的關注,因為做好這些細節,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
(2)誠實守信,注重個人修養的養成。《弟子規》十分講求提高個人修養,如“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規勸弟子誠實守信,適度看重物質財富而多注重個人修養的提高。目的是培養弟子誠實守信,為人低調向善,多注重個人高尚品德的塑造與養成。
二、關心教育——泛愛眾
1.學會關心愛護各種各樣的人
“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等語句可見《弟子規》在生存方式是倡導要講求倫理,在關愛別人中享受心靈的快樂。當自己的幫助得到別人的需要時,才會真正的體會存在的價值。這里所指關心的對象是各種各樣的人,這就要求關心者更要有主動性和情感化。我們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樣我們的心靈上才是感到幸福的。
2.《弟子規》所說的關心還意味著多重含義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這句話告之我們關心就是要多奉獻少索取;還有關心意味著推己及人,這句“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便就說了這層意思;“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關心須善待恩怨;“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這就是說管理要有人性化,而且領導要以身作則才好。
三、《弟子規》用于小學德育的實施途徑
1.家庭道德教育是《弟子規》落實的第一站
《弟子規》在總敘中就明確提到“首孝悌,次謹信”。這便是要求我們為人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言行謹慎,守信用。對于當代小學生,已經習慣向父母索取,認為父母的一切付出是理所當然,卻忽視了自己對父母的關愛。對于這些不好的習慣,小學生都應對照《弟子規》中的基本處世之道加以改進。《弟子規》中的孝親傳播了家庭中的一種人倫大道,告訴我們作為子女在家庭中的責任,這些小學生都應牢記于心,并盡力做到。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應從家庭開始,讓孩子真正做到“愛家”、“愛人”。
2.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和諧德育體系,國家要營造良好的傳統道德教育環境
以上只是談到的具體實施細節,如果真想把傳統經典落實下來,沒有國家政策作后盾是完全不可以的,所以希望國家政府領導人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已快沒有自己的文化了,就連我們至圣先師——孔子也快要被更愛儒家文化的國家給爭走了,我們必須反思,不能再拖延了。只有國家想落實《弟子規》,家庭學校社會落實才有一個大的環境。否則便是無源之水。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