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華
【摘 要】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積累不只是語言的博聞強記,它一般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中學語文教學應將語言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轉變觀念,引導學生重視積累好詞佳句,優秀詩文,努力使學生逐漸成為擁有語言的富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做到說話時好詞佳句脫口而出,自覺做到閱讀與思考相結合,在讀中積累,學中感悟,作文時語言生動形象。
【關鍵詞】廣泛閱讀 ;熟讀背誦;語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中已經把“語言積累”放在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每學段都提出了積累的要求。語文教學應將語言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轉變觀念,引導學生重視積累好詞佳句,優秀詩文,努力使學生逐漸成為擁有語言的富翁,做到說話時好詞佳句脫口而出,作文時語言生動形象。
一、廣泛閱讀,豐富語言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里的“少”字的含義有三:一是讀得少,二是了解少,三是記住的少,所以說話,作文時便沒詞。如何解決表達困難的狀況呢?首推閱讀積累,閱讀能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培養語感,提升思想。
首先要重視對課內典范語言的積累。熟讀和內化典范語言是完成語言積累的捷徑。在課內要通過朗讀、誦讀、賞讀、熟讀、背誦,使學生對課文的語言達到熟記在心,在“讀”中感悟到作品語言的內涵,把別人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為此,教師要加強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勤作評注。自覺做到閱讀與思考相結合,在讀中積累,學中感悟。
其次,強化課外閱讀,豐富語言積累。語言積累單靠課文典范語言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博覽群書是許多文學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成功的捷徑。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每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語文積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語言積累。語言積累應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號,積累大量的詞匯等。積累語言材料是語言發展的基礎。二是語言規律的積累。通過聽、讀理解語言,通過說、寫表達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規律。
了解語言規律是語言發展的關鍵。小學生了解語言規律,是在長期模仿學習、語言實踐中通過反復多次的感性接觸進行的,積累的多是近乎于模糊直覺的感性體驗,而不是理論形態的語法修辭邏輯知識,不是閱讀學、作文學之類的東西。錘煉語感就包括錘煉對語言規律的感覺。三是語言典范的積累,如記誦古今中外精彩的語段、篇章等。語言典范往往包蘊著豐富的語匯、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還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規律的成功范例。積累語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修養,是促進語言發展的重要手段。目的之一就是促使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豐富語言積累。因此,語文教學切不可忽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只有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使學生廣泛涉獵語言材料、語言的范例,才能真正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
教師要幫助指導學生制定明確的課外閱讀目標,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自主閱讀的意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計劃有步驟的向學生推薦各方面的課外書籍,并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采取適合自己年齡層次的閱讀方法,對于不同的閱讀內容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如閱讀小說可采用瀏覽故事情節,細讀精彩片斷;讀詩歌重在濃情朗讀,背誦品位;讀散文中在體驗感悟,理解內在思想涵義。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摘抄精彩片斷、警句,并能熟記在新。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檢查督促,了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時予以指導,提高閱讀效率。
二、加強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的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律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學習和掌握語言,若能要作到運用時隨心所欲,得心應手,就必須對語言文字做多次重復,強化誦讀,細心咀嚼,用心體味。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的含義、使用規律、情味等在頭腦中扎根。“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俗語說明了誦讀記憶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法。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把握文章實質,指導學生加強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悟,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讓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將名言佳句、精段妙篇化為己有。
三、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豐富語言的積累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中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言的習得,需要大量的實際。積累是表達的基礎,而運用則能強化、深化、發展原有的積累。只有通過運用,才能真正使語言內化,完成語言知識的構建。
(1)在練筆活動中積累語言。練筆是對學生語言積累的深化,更是一種強化積累。在練筆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已積累的信息的回憶、交流、篩選、提煉,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是更高層次的語言積累。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練筆,增加作文密度,讓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激活自身的語言積淀,積累語言,深化語言。
(2)是在看、聽、說的活動中積累語言。“看”,指觀看熒幕。因為熒屏是特殊的百科知識窗門。學生通過觀看,既豐富文化生活,拓寬視野,又積累語言。因此,經常引導學生觀看的過程中記錄優美的好詞佳句。“聽”,指學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聽到別人交談時流露出來的諺語、對聯和富有哲理的語言,要做好記錄,并且進行品位欣賞。“說”,就是交流。加強學生說的訓練,讓學生把自己從影視和生活中積累的語言,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在班上進行交流,從交流中學習語言,豐富語言,提高鑒賞語言能力和運用語言能力。積累,靠的是日積月累的功夫,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四、授之以漁,形成自主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中都多次強調:“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目前它已成為人們對《語文課程標準》理解的重要內容。提到語言積累往往偏重于知識的擴充,而忽視自主積累的意識、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得到語言的積累,還要教給學生語言積累的方法、培養學生語言積累的意識、鍛煉語言積累的能力、養成語言積累的習慣。培養自主意識、能力與習慣比增加積累知識更重要。有了自覺積累的意識,學會了積累的方法,養成了注意積累、善于積累的習慣,學生才能自主讀書、積累。
語言積累對于語文的學習至關重要,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時時留心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開發,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學習資源,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文交流氛圍,努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創造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靜.論朗讀教學的運用策略[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傅嘉德.“沉浸”——語文教學的回歸與革新[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1年07期
[3]楊永剛.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初探[J].學周刊.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