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宜
【摘 要】本文分析語文課堂中重情感、輕語言的現狀,指出學情和《課標》兩方面要求培養學生語用能力。試圖從不同角度解析文本創設的語境,尋求最佳語用點。然后結合實際提出引導想象、研讀鑒賞、拓展延伸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語用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境;語用能力
一、問題提出
分析現今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學重情感、輕語言的現象比比皆是。語文課的閱讀取向嚴重地傾斜于思想內容理解和人文素養培養方面。如王崧舟老師所言:“內容理解依然是語文課的主流取向。”學生通過文本語言領會了文本內容,過一段時間,學生能清晰地記憶文本內容,但對文本的語言、表達、構篇,卻沒有什么印象。
教學過程重點圍繞著畫流程圖展開設計: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操作——情境練習——回家獨立操作。很明顯前者教學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教課文;后者教學重語文知識、技能的掌握,在教語文。
二、研究起點
(一)學生的需求
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是課堂常見情況。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文本情感的體會沒有讓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怎樣遣詞造句,怎樣連句成段,怎樣構段成篇,學生一知半解。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要求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而實際的課堂教學只引導學生體會內容。學生學習語文習得是“聽懂、理解、體會。”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沒有得到發展。
(二)《課標》的要求
語文教學應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標準》開篇言道:“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中語用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如朱光潛先生所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語文課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語用過程中,將人文性落實在工具性的層面上,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研究依據:關注文本語境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由言語到語境、透過言語尋找語境直覺語境的過程,是解讀作者意圖的過程,把閱讀對象當作一種交際媒介,把讀物人化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它包含著兩層含義:①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主體間對話過程;②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主體間的對話過程。由此可知,教師在文本解讀時應關注文本的語境。
什么是語境呢?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狹義的語境是指口頭語言中的前言后語,書面語言中的上下文;廣義的語境還包括表達思想時的社會環境,如時代和地域、社會思潮、風土人情等。在許多情況下,只有聯系語境,才能明白一個詞語所表達的概念,一個句子所表達的判斷,一篇文章的價值取向。從這個意義上講,一篇課文擁有的語境乃是這篇課文的特有的資源。
(一)語境之一:文本創作背景
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能夠幫助我們很快走進文本的語境。解讀《祖父的園子》一文,了解蕭紅在創作《呼蘭河傳》時,已經離開家鄉多年。從她一生坎坷的經歷看,祖父是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知道這點,就可以從文本中感受到蕭紅對童年無限的留戀;對祖父無盡的熱愛。
(二)語境之三:文本邏輯特點
文本為表現情感,創設意境,一定需要通過邏輯發展來呈現。這個邏輯包括理性邏輯和情感邏輯。在很多文本中,作者為突出情感,表現深層次的感情,會通過營造情感邏輯沖突這一表現手法。這在《臨死前的嚴監生》可以感受到。一個家財萬貫的人,臨死前惦記的不是親人、財產、或者其他重要東西,而只是兩莖燈草。用常人看來難以理解的情感刻畫出嚴監生吝嗇形象。諷刺的寫作手法使嚴監生成為經典人物形象。
四、策略運用
(一)引導想象,在理解語境時培養語用能力
課文描繪的情境就是教學情境,教學中一定要憑借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會文本中豐富的內涵。小學生易受暗示、想象力豐富。教學中運用圖畫、音樂、語言的描述,引導學生走入生動的情境,腦海中呈現的畫面是文字描述的畫面,這樣的想象有助于孩子對文本情境的體驗、理解。
《火燒云》一課,“天空中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句中用大量形容顏色的詞語描繪了火燒云色彩斑斕、變化多端的景色。教學這個片段時,重點在于體會畫面的美感。可以用這樣教學環節:
(1)輕讀想象,描繪美景:讀了這段話,你腦海中呈現出怎樣的畫面?
(2)默讀思考,深入文本:這壯美的火燒云顏色太漂亮了,我真想它畫下來,你覺得能畫嗎?學生都認為不能,因為火燒云顏色太多了,變化太快了,畫不下來。
(3)學習描寫顏色的詞語:出示相關詞語“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將詞語分成三類;ABB、半*半*、水果名加顏色。讀一讀。
(4)模仿文本,拓展練習:說說火燒云還有哪些顏色?模仿上述表達方式,說說霓虹燈、鮮花有哪些顏色?
(5)回歸文本,感情朗讀:此時的天空真如一副絢麗的圖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火燒云的圖片,欣賞后,回到文本,讀讀這段話,讀出畫面之美。
上述教學片斷中,一開始學生憑借閱讀教材,通過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以構筑火燒云的畫面,使文中景活了起來,使語言文字變成活的畫面,進而讓學生談所見。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語言換面——語言文字的心理轉換過程中加強語言情境的感受,為語言理解奠定基礎。隨后,緊抓文本的語言表現形式——用不同結構詞語描寫顏色,讓學生仿寫創作。教學中,通過想象感悟文本情境,關注文本的語言表現形式與藝術形式,進而在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
(二)拓展延伸,在感悟語境后培養語用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學習語文的目的在于運用,就是養成運用語文的習慣。”課堂中,學生運用語文的方式有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兩個方面。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表達方式、謀劃布局后,通過拓展延伸,以書面訓練的形式對文本的詞句、段落結構、謀篇布局進行再創作,這是培養語用能力的一條捷徑。
在拓展延伸中,最關鍵的是尋找恰當的語用點。且看下面老師教學: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老師讓學生充分領略哥廷根大街上花團錦簇的景色,背誦積累文本的佳句,和孩子們一起分析作者的寫作結構。明確季羨林在寫大街上的景色時,按照“所見—所想——所思”的順序寫作,老師問道:“季老在夢中還會看到那些花的景色呢?請你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寫幾句話。”
教學《老人與海鷗》,老師引領學生關注文本中對老人神態、動作、語言描寫,領會細節描寫使老人的形象具體。學生沉浸在人與海鷗的深情厚誼中,“可是十多天過去了,老人依然沒有來。如果你是鷗群中的一員,想對老人說些什么?寫寫,用上神態、動作、語言。”
兩位老師在拓展過程中,采用相同的教學策略:“從思想感情出發回到文本情景的寫作訓練。”找到這兩篇文本的最佳語用點——前者關注細節描寫,后者關注段落結構布局。將文本的其中一個段落,當做習作例文教學。要求學生嘗試在新語境中遷移運用,在拓展延伸文本意境中發展語用能力。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教學文本,使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方法,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要培養語用能力,必須將閱讀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表達訓練的資料,課堂轉變為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場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方法很多,但好的情境創設,定會使語言文字的訓練更靈活,課堂更靈動,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更快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著.《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楊九俊執行主編.《小學語文課堂診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