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學生是社會重要人才資源,加強高職學生培養,必須從專業培養、綜合素質提升、思想教育、就業渠道等多方面入手,確保其順利就業。
【關鍵詞】就業市場;結構性失衡;高職大學生
一、就業市場現狀
近年來,就業市場結構性失衡問題日益凸顯,一方面,高校擴招使得大學生人數激增,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另一方面,企業“用工荒”持續上演,超過六成的企業基層工人招聘難。高職學生是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就業關系到個人、學校、家庭的發展,社會安定,是擺在高校工作者面前的工作重點。
二、就業市場結構性失衡體現的方面
就業難是一個結構性問題,不能單純從數量上解讀,而是特定領域、時間、行業、地點的就業難。
1.就業地域結構性失衡
對高職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數據顯示:62.5%的學生希望去省會沿海城市工作,只有不到7%的學生選擇去西部等艱苦地方工作。就業地域偏好導致了人才扎堆北上廣,而急需人才的西部、邊遠地區卻人才難求。
2.就業技能結構性失衡
基層員工招工難集中體現在技術工人崗位,尤其是高級技師、工程師極度缺乏,而高職學生的技能難以達到企業對技能的需求。
3.就業行業結構性失衡
調查顯示65%的高職學生傾向于去國家企事業單位、國企上班,只有不到8%的學生愿意去私企上班。然而96.9%的用人需求在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比重僅占0.8%。
4.就業時間結構性失衡,入學熱門變成就業冷門
熱門專業由于報考人數縱多,很多大學爭相開設,幾年之后變成了工作冷門專業。
三、結構性失衡產生的原因
1.產業結構原因
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低端,產品附加值低,企業招人傾向于人力成本較低的普工。但劉易斯拐點的到來,我國的青年勞動力數量急劇減少,據測算,至2020年我國青年勞動力數量將減少近半。然而,高校持續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大學生對工資、福利、待遇要求相對較高,與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追求低人力成本不符。
2.教育結構性失衡
以陸學藝為代表的學者以職業為基礎將社會分為十大階層,其中本科生、研究生入職階層主要為第四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第五層(辦事人員階層),占就業人數的11.8%。而高職生入職主要階層為第七層(商業服務人員基層)、第八階層(產業工人階層),占就業人數32.9%。高職生就業崗位是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崗位的2.79倍,然而以2013年為例,高職畢業生人數(381萬)為普通本科畢業生人數(318)的1.2倍。這種失衡將導致部分本科生因就業階層下移爭搶高職生的崗位,沖擊高職學生就業。
3.學校原因
許多高職院校為了自身發展,盲目擴招。專業設置不合理,培養的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能滿足企業需求。此外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導致學生因定位不準,高不成低不就,頻繁跳槽,成為“跳蚤族”。
4.觀念問題
(1)擇校觀念誤區。高中畢業生擇校缺乏正確自我認知,目標一致瞄準本科院校,不少家長甚至認為高職畢業后就是去當工人,比不上白領的地位、收入、社會認可度。因此,寧可頭破血流擠本科大門,也不讓子女去高職院校就讀。
(2)擇業觀念誤區。許多高職大學生畢業時不知道自己的特長與興趣,盲目游走于招聘會現場,找工作挑三揀四,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公司不去、把工資待遇看成衡量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
(3)擇業心態問題。存在盲目樂觀或悲觀情緒,應聘時信心、面試技巧不足,一旦受到挫折就垂頭喪氣、心灰意冷,面試成功率低。
四、加強對高職學生培養的方法
1.暢通升學路徑,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高職院校應加強與本科院校合作,搭建職普互通、高低銜接的教育體系。通過吸引優質生源,提升畢業生的質量,獲得良好的企業認可度,進而獲得良好口碑帶來更多就業崗位,這樣可以增強高職學校吸引力。
2.加強高職學生專業素質培養
高職學生的專業素質往往體現在動手能力上,這要求在培養過程中,密切聯系企業,加強專業課程設置改革,關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
3.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后初始入職崗位通常處于較低層級,但一段時間后就可能層級變動。綜合素質在層級流動中有起重要作用,學校要通過加強求職技巧培訓、開展第二課堂、正確引導學生實踐活動等,提升擇業競爭力,職場競爭力。
4.加強思想引導,培養正確擇業觀
(1)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根據學生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水平進行職業測評,幫助其確定就業意向,理性擇業。
(2)加強就業心理輔導,構建完善情感,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其客觀正確的認識自己、社會、失敗。
(3)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通過社會調查、勤工儉學、義務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勞動觀念、勞動技能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
5.建立暢通的就業渠道
高校就業部門加強與勞動人事部門聯系,暢通多方面就業渠道。通過構筑學校與用人單位聯系的橋梁,邀請用人單位到學校舉辦大型供需見面會和專場招聘會,與企業合作辦學開展訂單班等形式,增進用人單位與學生的了解,促進更好就業。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十大階層分析.《學習與實踐》.2002年03期
[2]胥青.高職院校輔導員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3]李健.學生選擇高等職業教育問題研究
[4]張連緒.轉變觀念是解決高職高專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中國高教研究.2004.04
作者簡介:
張婧,女,(1986~),籍貫湖南,學歷碩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