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企業作為經濟運行主體,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企業在不斷的開發利用資源,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都造成了污染。企業環境責任的逃避和缺失,不僅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也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形象,制約企業的持續發展。由于現在企業環境責任缺乏一個明確的定位及系統的認識,也導致了企業常常處于一種被動地位,因此企業環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持續發展進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生態文明背景下,企業環境責任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企業環境責任強調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在獲取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球氣候變暖,能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等負面效應,從而引發人們對工業文明展開理性反思,驅使人類在更高層次上探尋新的文明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即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而要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企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就是必須承擔環境責任。當今企業環境責任特征則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解決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的矛盾
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一直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對“矛盾”。受特定時期經濟系統中生產技術條件的限制,資源投入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轉化為用于消費的產品,但是資源投入轉化為產品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替代和互補關系,不同的是在生產技術條件較為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之間的替代率較低,而在生產技術條件落后或欠發達地區該替代率較高,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企業生產技術條件落后,那么可想而知該地區企業的發展勢必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獲取,也就是在經濟增長模式上存在著“重經濟效益、輕生態環保”的錯誤觀念。當資源環境開發強度超越了自然系統的承受力時,就會破壞自然系統的生態平衡,反過來又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近些年來所發生的地震、海嘯、全球變暖等就是人類在過于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忽視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企業承擔經濟活動必須在有限的資源環境約束條件下進行。
圖 2-1 企業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的無差異曲線
如圖3-1所示,橫軸代表經濟效益,縱軸代表生態環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的各種組合構成了經濟發展水平的無差異曲線,e點為初始條件下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達到的均衡,取得的經濟發展水平必須消耗A的生態環境,取得的經濟效益為B點;當過于追求經濟效益而犧牲環境為代價,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作用于更高的無差異曲線(經濟發展水平)上,此時均衡點由e1點表示,在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上,消耗的生態環境為C,取得經濟效益為D,生態環境消耗了AC,取得經濟效益的增加額為BD,然而當進一步犧牲生態環境而追求經濟效益時,取得經濟效益為E點,此時生態環境已經無法消耗,自然系統承載力達到極限,此時取得經濟效益增加額ED,從圖中可看出ED 二、化解資源利用與人類發展的矛盾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生態效率最大化、環境資源的配置最優化、物質資源減量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它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程度,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循環經濟的提出和發展,既是嚴酷的環境事實迫使人類作出的經濟增長模式的新的選擇,也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認識。 企業作為實施循環經濟的主體,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力量。所以,規制企業自身的行為,使之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從各國有關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中可以看到,企業環境責任是極為重要的制度安排。雖然循環經濟模式在宏觀上主要由政府加以促進引導,但在具體實施上則還是要以生產者為主,只有生產者在其行為中嚴格遵守循環經濟模式所倡導的3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實現清潔生產,才能切實地實現和發展循環經濟。在國外,許多國家在倡導循環經濟的同時都制定了有關企業環境責任的相關法規。如瑞典1991年的關于原料包裝容器的法確立了生產者責任制的原則方法,即生產者應對其產品在被最終消費后繼續承擔有關環境責任,而消費者則有義務對廢棄產品及包裝按要求進行分類并送到相應的回收處。日本促進循環型社會形成基本法也明確要求企業采取必要的措施,在產品使用后成為循環資源時,自覺進行循環利用,并有義務對循環資源進行處理。美國化工行業為了規范相關企業,由化學協會國際理事會(ICCA)在2006年擬訂了責任關懷全球憲章,即通過提高簽約公司化學產品的安全、健康、環保等性能,以及鼓勵共同利益合作者間的對話溝通,從而促進簽約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責任關懷全球憲章中的一個原則是對產品監管作出更高承諾,旨在實現風險評估、風險管理與產品信息及其安全處理方面的長期改善。美國化工行業自愿實行比國家標準更嚴格的行業標準。目前,我國在積極地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企業的環境責任問題的研究也在迅速展開,如針對電子廢棄物污染環境的問題日趨嚴重,國家有關部門正研究制定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力求把電子廢棄物的管理與生產有機地聯系起來。 三、協調人類經濟社會矛盾 在生態文明戰略下,企業環境責任的提出能夠促使社會財富、階層的重組及其理論的深化。在生態文明時期,人類智力的增長和信息技術發展,促使社會財富和階層進行重組,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預言,誰擁有知識,誰就擁有權利,在權利構成三要素中,知識已成為取代暴力和財富的主宰,信息社會的勞動力結構走向知識化,勞動高度智力化與白領化,即科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計算機軟件等人員日益增長。日本經濟學家認為,人類文明史表明,農業社會的社會中堅是綠領階層;工業社會中是藍領階層;高度工業化社會中是白領階層。而在21世紀將是灰領階層。所謂灰領階層,是指那些決定經營思想、規劃管理、科學理論研究、技術開發設計和市場開拓中有較高專門技能的勞動者。社會階層的變化必將引起社會勞動觀、財富觀、價值觀、就業觀和文化觀的變化,這是生態文明發展下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必然結果和要求。 參考文獻: [1]趙驚濤.循環經濟視野下企業環境責任的正當性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9,(5) [2]董艾輝.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