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國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從理論、方法、手段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的運用,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一種教學模式,其在課堂中的價值及作用是明顯的,為廣大英語教師所喜愛并接受。但是,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由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時間短,很多時候還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認真思考,逐步解決。本文主要闡述通過合理構建合作學習小組、建立“榮辱與共”互相依賴的關系和精心的設計教學任務這幾方面來闡述如何優化合作學習,提高課堂實效。
【關鍵詞】課堂教學;合作學習;優化;效果
學生學好的關鍵不是教師教得好,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愿意學,想學,樂學。教師的教學只能作為學生學習的外驅動力,外驅動力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學生自己愿學、想學、樂學才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內驅動力起到的才是關鍵作用。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學習中,讓學生成功,讓學生進步,從而讓他們感受到成功和進步帶給他們的快樂與成就,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習慣,逐步成為學生學習的內部推動力。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新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一種全新的教育學習模式——合作學習,給新課堂帶來了活力與希望,促使課堂教學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合作學習,帶的好處太多,一是以前沉悶的課堂,被活躍的課堂扭轉代替;二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發表自己觀點,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拓寬了學習視野;三是調動了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學生成績大面積提高;四是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五是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提升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現在,合作學習已經得到了廣大老師的認可和肯定,合作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把握基本情況,構建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
構建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是學生合作成功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把一個班集體分成一個個的合作學習小組,其實可以把這個小組看作這個集體的一個縮影。在構建合作小組前,我們要深入研究,掌握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基本情況,然后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把學生分組,起到互相幫助,互相補充的作用。構建時,要運用搭配合理,注重互補的原則進行分組。如,將性格內向的同學與性格外向的同學組合,將膽小不愛說話的與善于言談的同學組合,將抽象思維強的與具象思維強的學生組合,小組之間注重男女比例,確保學生之間真正做到互相補充,互相幫助,發揮合作小組的最大作用,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程類型,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運用不同的教學合作模式進行教學。譬如,在一問一答的英語句型練習時,就可以根據學生成績好差搭配,組織成兩個人為一組的pair work來進行;在進行討論、調查、辯論等口語交際活動的時候,可以運用四人一組的group work的形式來進行;在進行如單詞競賽等規模較大的競賽時,可以采用多人一組的大組形式來進行。總之,不同的教學模式要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來選擇和運用,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榮辱與共”互相依賴的關系
在形成合作小組后,小組內成員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榮辱與共”來形容了,小組內各個成員的成功才能確保整個小組獲得成功,小組成員之間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也不再是單獨作戰,而是一個緊密聯系的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的關系。也只有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這種“生死與共”“共進退,同命運”的關系,也就是剛才講的只有所有的成員成功,小組才能成功,也才能體現他本身的成功,只有這樣,小組成員之間才會更加自覺主動地團結協作,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各個任務。因此,讓小組成員之間明白建立“榮辱與共”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建立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學習環境就變得非常重要。如果合作小組成員之間,沒有積極互相信賴、互相依賴,合作學習只是流于形式,成員個人依舊我行我素,沒有集體意識,沒有大局意識,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精心的設計教學任務
有了合理的學習分組,建立了相互依賴的關系,是遠遠不夠,這些只是成功的基礎,成功的關系還在于教師對于教學任務的設計。教學任務設計的好壞,能不能有效地開展合作性學習,能不能充分調動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大程度上決定合作是否能取得成功。因此,對于教學任務的設計就變得非常重要,要想真正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就需要是設計時遵循教育性、趣味性和階梯性等原則。在問題設計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充分考慮問題趣味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考慮設計的問題的教育性,讓學生在快樂中思考,感悟生活哲理,體味人生。另外,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依然要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實現任務的階梯性設計。在英語學習中,要特別注重任務設計的階梯性,在學生對比較級了解,掌握了一定句型的基礎上,再給學生布置如角色扮演、辯論、采訪、討論等一些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任務。在此階段學生不僅提高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合作的技能。
參考文獻:
[1]徐誠.新課程標準下合作學習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