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發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樂于學,主動學;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積極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實踐中。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讓興趣成為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潤滑劑”,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個學生都直接、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親身體會,親身感悟,使所學的品德知識得到有效鞏固、深化。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達到了教育無痕、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興趣
品德與社會教學,對于很多教師來說都是一個難點問題,一節課的內容就是兩三頁圖畫,課本上面的內容太少。如果上課教師在講臺上大講特講道理,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且他們通過課堂學習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條,一些死的知識,不知道它們在現實中有什么用,如何用,這樣就會大大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呢?我認為,除了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獲取知識的要求和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實踐中。看來,學習興趣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一、融入情感,激發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他們在學習中的思維往往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教師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為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新課程標準,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要突出一個“情”字。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愛其徒。”其意突出師生情,要求師生關系達到十分默契的狀態。上課時,教師要有飽滿的精神狀態,做到為人師表,給學生一種莊重大方、積極向上的感覺。教師要走下講臺融入學生當中,成為學生可信賴的師長、可親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學氣氛由此產生,師生之間的課堂交際輕松而愉快。實踐證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認識的基礎,是趣味性激發道德動機的橋梁,是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以情育人,永遠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二、注重評價,提高興趣
興趣來自兒童的好奇心,勇敢來自于希望和鼓勵。沒有賞識,沒有成功,也就沒有了自信,沒有了希望。學生在課堂中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作為教師,應珍惜兒童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創造機會,不斷讓學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體驗。而新課程對學生的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它注重的是學生的基礎性、發展性和創造性的全面評價,要求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應靈活運用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觀察記錄、作業、書面或口頭測驗、競賽活動、成果展示等多種手段進行評價。品德與社會教學可融入少先隊“雛鷹爭章”的具體行動中。“雛鷹爭章”活動融學校、社區、家庭評價為一體,注意小學低年級與高年級之間的相互銜接,方法多樣,重在激勵,是符合小學生年齡需要的新型評價模式。久而久之,小學生的興趣會逐步得到提高。這樣通過多元的評價,倡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爭章活動的要求去做,逐步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將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論觀點內化為行為習慣。
三、創設情境,鞏固興趣
課堂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千方百計地使之更加鞏固,從而建立起學生學習的決心。授新課時,教師要創設情境,通過實物、卡片、幻燈機、錄音機、簡筆畫等進行教學,并結合課文內容,運用表情、動作,盡量使課堂教學聲情并茂,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比如,《我們播種春天》一課,我就設計了一系列讓學生自主探索的教學環節。我把一些黃豆分給學生,問:“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黃豆芽是怎樣從黃豆里長出來的?”學生用手摸摸小腦袋,有的拿著黃豆仔細看。“老師,這兒有個結巴,黃豆芽會不會從這兒冒出來?”一個愛動腦筋的學生指黃豆猜想說。“是這樣嗎?”我故作驚訝地問。“我見過奶奶用水泡黃豆,黃豆芽就長出來了。”另一個學生大聲說……學生愣住了,這樣就喚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這樣吧,我們來做個實驗,想用水澆黃豆的同學一組,想用土種黃豆的同學一組,我們分頭行動,看看黃豆是怎樣發芽的!”學生可樂了,他們自由組合成兩個組,一群學生將黃豆放在盆里,澆上水,另一群學生用紙杯裝上土種黃豆……我讓他們課后仔細觀察,隨時報告他們的發現。三天后,我一走進教室,學生便爭先恐后地向我述說他們的發現。看著學生驚喜的神情,我心里真是高興極了,因為學生已經懂得了向生活中探索,在具體情境中獲得真知。因此,激發興趣、發展興趣、提高興趣是起步,而鞏固興趣卻是提高階段。
參考文獻:
[1]季鵬.觸動心靈打動情感:品德與社會(生活)課堂活動有效的見證[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5).
[2]劉霞.激發興趣增強信心引導創新思維[J].考試周刊,2007(17).
(作者單位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永興鎮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