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鋒
摘 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高度統一,才能實現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共同進步。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以生態意識強、生態產業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為主要內容的文明形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實踐,將有力地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將以全新的形式,迎來國際中國社會的綠色希望。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一、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科學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喚醒全民族的生態憂患意識,認清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盡最大可能地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自然資源,改造自然環境,但我們不能無節制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不能忽視自然規律去改變自然環境,更不能犧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它對人類活動的承載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才能得以長久地生存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問題十分突出,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資源能源消耗約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鋼材消耗量約占世界鋼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約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與此同時,我國的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嚴重不足。這說明,我國的資源已難以支撐我們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持續發展,現實的國情要求我們在經濟增長中必須加快緩解能源消耗太大的問題。
我國的生態狀況也十分嚴峻。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蓋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積已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斷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類水質占27%。668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因缺水影響城市工業產值2000億元;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等等。生態惡化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可怕的數字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增長不能與環境污染同步增長,更不應在能源使用上竭澤而漁,消費模式的改變也不應以破壞生態文明為結果。從高能耗、低產出、污染嚴重的工業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健康持續的生態文明,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事實已經證明,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現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正是我黨在探索建設“和諧中國”道路上通過長期地深入思考,不斷追求進步與創新的優秀成果。
要實現“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因素。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體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新源縣素有“草原明珠、新疆酒鄉”之美譽,這里位置優越獨特,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濕潤,山川秀麗,物產豐富。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中國”的路途中,如何利用這些優勢,抓住當前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機遇是新源建設“美麗中國”的探尋思路。
縣委書記賈伊生說,美麗中國,并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美麗中國,其中具有比較深的內涵在里面,既要有自然原生態的美麗,同時還需要諸多內涵去支撐。近年來新源縣正在推進的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些問題都是支撐“美麗中國”的重要因素。
二、內外美共修,實現“美麗中國”
每個人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一份子,每一個人,每一個城市,每一個行業,都和美麗中國不可分割。生態文明建設,更是各大城市打造“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也是保護生態環境最基本的要求。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和“美麗中國”有著密切的關聯,實現“美麗中國”需要經濟基礎的支撐。新源選擇無序的發展,還是選擇保護生態環境下的發展?今天的新農村建設,不在只是描述村莊外在的美麗,還需要精神文明,這是構建“美麗中國”時向各個城鎮傳達的一個重要的信息。
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上的支點,或許這個人會感到無助,包括現在出現的某些信仰恐慌等問題,都是阻礙發展的絆腳石。新源縣要發揚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如果在這三方面,均存在一個有序的發展,順應社會、順應自然去做,推動社會的發展,那么“美麗中國”才能真正的實現。“美麗中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即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科技、制度、文化等來保障,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
“美麗中國”由環環相扣的三個層次的美構成,體現了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美麗中國不是一個簡單的“美麗中國”,如果實現了“美麗中國”,就實現了百姓的“中國夢”。現在,尤其是站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十八大又提出“五位一體”,即:以生態文明建設牽頭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更加明確了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將精神、物質、生態有機的結合起來,全面的促進中國的發展,才能真正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中國夢,實現美麗中國。
不能單一解讀生態文明字面上的生態,一定要深入思考其內涵,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生態文明要持續下去,沒有人的文明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沒有生態文明的存在。面對一片美麗的草原,一條河流,如何去保護、呵護它。只有不斷的思考并付諸行動,才能不斷地促進生態文明和人類文明。只有提高了國民的綜合素質,提高了人的文明程度,才能更好的實現生態文明。
三、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打造世界級的旅游精品
新源縣,作為新疆86個縣中生態環境是最好的縣市,中國十分之一的哈薩克人居住在這里,所以,保護生態環境至關重要。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深入伊犁,在新源調研時強調,新疆要在伊犁河谷打造世界級的旅游精品。
新源必須走生態文明之路,提高各民族的綜合素質,讓人們真正的理解到保護家園的重要性,因為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如果人們沒有付出行動去保護環境,保護家園,久而久之,人類就會失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特別是新源。要從更深的層面去理解生態文明,從更深的層面去理解張春賢書記提出來的打造世界級的旅游精品,新源要毫不動搖的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四、堅定干部隊伍工作著力打造“綠色家園”
作為地方的政府官員、各級領導,要從思想根源上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2011年,新源縣委、縣政府投入1.1個億的資金實施構建生態環境項目;2012年,為了保護呵護好生態環境,新源縣委、縣政府關閉了那拉提十余家淀粉廠。新源歷年累計關閉淀粉廠143家。
那拉提是新源縣5A級景區的核心,春秋時節風沙天氣過多,而土豆的種植需要連根拔起,久而久之,土壤由于風的作用會逐漸流失,鞏乃斯河流是國際河的上游,屬于國家水利部重點監測河流,新源堅定不移地,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好環境。
新源縣以生態環境為前提,在產業、城市和旅游等各個方面給予了科學的規劃。在招商引資方面,新源縣從原來的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新源堅持兩個可持續,即生態環境可持續以及資源可持續。新源充分做好宣傳工作,已經全面的啟動課前教育,要求每一所學校第一節課的前五分鐘專門講述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包括城市環境衛生的整治,通過這種渠道,讓人們逐步轉變觀念。
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以來,中國公民的環保意識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例如某座城市市民開始集會,反對煉油項目。先拋開對此事件的評判,不難看到,人們的環保意識從中得以體現。近年來,新源縣也有部分百姓給州黨委書記寫信,提出周邊的一些企業,包括國營農牧場、兵團總團場處在的位置,對鞏乃斯河造成了一些影響。
老百姓開始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和現在社會發展所產生的自身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領導干部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教育,特別是要把其當作一個重要的任務來執行。
五、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
建設美麗城市,首先應該按照生態保護的要求,在做好規劃上面下功夫。不能把規劃留在干部的腦子里面,一個地方一定要按照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要求,來做好城市總體的、詳細的規劃和設計,這樣才能更好的將“美麗中國”、“美麗城市”一步步推進。
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新源始終堅定不移的遵循“十二個字”為發展方向,即:生態、宜居、民俗、文化、旅游、智能。新源縣將不斷深化、提升,著力推行轉型發展之舉。
新源縣有著優越的環境,翻開歷史,曾經的新源也走過彎路。但是現在,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期,在環境保護方面做足了工作。在過去,由于新源周邊和南疆的交界處有一些鋼鐵礦產資源,因此新源有兩個前蘇聯幫助建設的鋼鐵廠。在要求企業建設項目時,新源考慮因素第一條則是環境保護,檢查是否存在除塵的問題,污水處理的問題,這是新源縣治理環境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新源縣關了15家磚廠、百余家淀粉廠、幾家小的水泥廠以及停建了五座水電站。同時,在縣委、縣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調整土豆種植的面積四萬畝,每年禁牧一二十萬畝,確保植被不斷地更新。另外,新源縣恢復了百萬畝生態林的建設,去年,在政府的帶領下種植四萬畝,今年種植工作仍在繼續。
與此同時,新源實行了最嚴格的林木采伐標準。針對于林木采伐標準的實施,政府將那拉提歸納為重點對象,每逢采伐季節,不輕易去砍一棵樹,新源縣堅決采取措施保護好生態環境,并且要不斷的恢復好生態環境。新源縣城南這個曾經過于“落寞”、“枯竭”的地方,在政策的扶持下,如今已華麗轉身,百畝的街頭綠地讓人嘖嘖贊嘆。
六、旅游活動競相“出世”美麗新源綻放光彩
在不久的將來,新源撤縣建市,很大可能性改名為那拉提市,新源一定是一座宜居、宜人、養老的美麗城市,尤其是在這片土地上能打造出世界級的旅游精品,世界各國的人都因為這里的美景而前來旅游觀光,親身感受這片美麗的地方。”
新源縣在野果林改良上投入大量精力,打造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地區植物園。目前該項目已經啟動,這項計劃得到了中科院、世界植物研究協會等多方關注支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源的生態文明建設將會促進和諧新源的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觀念,作為一種基礎的價值導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凈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適的房子等。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自然生態保持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并與人們和諧相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迫切。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便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更無法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任重而道遠。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美麗中國,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除了物質的豐富之外,還應包括擁有綠色家園、健康生活。黨的十八大強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有利于解決既要生產發展、又要生態良好的現實難題,而且將推動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實現綠色崛起。美麗中國,天藍、地綠、水凈,未來一定可期。
參考資料:
[1]《生態倫理學》,雷毅,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生態論理學探究》,傅華,華夏出版社.
[3]《生態文明論》,劉湘溶,湖南教育出版社.
[4]胡錦濤,十八大報告.
[5]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科學發展呼喚“生態文明”.
[6]新源黨建網:賈伊生:建設生態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