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剛
摘 要: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四大領域之一,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礎、載體和主體,它是一個由國家規定、并由地方和學校組織實施和開發的課程。勞技教育在達成其基本目標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超越文本,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從中去挖掘教育資源,把生活和勞動結合起來,獲取我們勞技課教學所需的有用資源、創新內容,讓勞技教育更加精彩。
關鍵詞:勞技教育;多元;多維;開發;課程資源
新課程將勞動與技術教育作為一個學習領域整體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它是一個由國家規定、并由地方和學校組織實施和開發的課程。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開展依賴一定的條件,然而各個地方、各個學校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差別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學科的發展。因此,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開發勞技課程資源顯得十分必要與迫切。教師應該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從教育的實際效果出發,多元開發課程資源,合理選取教學內容,打造靈動的課堂,不斷豐富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的內涵,多維度助力勞技教育目標的實現。
筆者以為,勞技教育在達成其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我們應該超越文本,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從中挖掘有價值的教育資源,把生活和勞動有機融合在一起,獲取我們勞技課教學所需的有用資源、創新內容。
一、充分利用身邊優勢,開發勞技課程資源
“近水樓臺先得月”,對于身邊的資源我們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要懂得珍惜并能充分利用。我們要學會對身邊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充分挖掘其中的課程資源,科學開發,為我所用,成為我們進行勞技教育、開展勞技教學的優秀素材。
1.開發學校綠化資源,開辟校內勞技基地
以我們學校為例,學校綠化面積較大,總面積達1500多平方米,而且綠化的“剩余空間”較大。綠化區域中各種植物錯落有致,花、草、樹、木一應俱全,這些硬件為勞技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的空間。冬去春來,花開花謝,學生可以在這里對植物進行一年四季的養護,還可以在“剩余空間”里進行間作、套種等,既美化了校園環境,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資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勞動意識、習得了勞動技能,提高了勞動素養,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2.利用名勝古跡資源,挖掘勞技實踐素材
紹興是江南水鄉,是歷史文化名城,“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文化看紹興、江南風情看紹興”,這里名勝古跡到處都是,自然風光別有洞天。每年,學校結合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這極富歷史的江南古城,這極具特色的江南文化,還有這頗有親切感的江南風情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這些也成了孩子們手工制作中的好素材,變成了他們不斷創新的靈感。
3.開發農村農業資源,豐富課外實踐生活
我們的學校地處農村,孩子們從小在農村生活。農村,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勞技教育的天然基地,這一區域特點為勞技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農村處處都是寶,光是長在田野里的野菜,就可以讓勞技教學大有文章可做。
在春暖花開的時節,廣闊的田野里到處都是野菜的蹤跡,馬蘭頭、薺菜、黃花、艾草……各種野菜星羅棋布,我們要珍視這些寶貴的資源,想方設法為我所用。于是,在這個“野菜季”,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拿上剪刀、提上籃子,來到田間地頭采摘各種野菜。采摘完成后,再對這些野菜進行整理,在家長的配合指導下,制作出各式時鮮糕點、烹飪出各種美味佳肴,既有勞動,又長見識,還飽口福。不起眼的野菜,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生活,而且成為勞技教學的寶貴資源。
二、合理處理現有教材,豐富勞技教育內容
勞技教學的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其課堂也應該是活潑的、靈動的,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為此,我們在開展教學時,應根據教學實際,把開發的勞技課程資源與勞技教材中的內容有機整合,適當地對教材進行處理。
1.“改弦更張”——調整教材
教材的編排自有其體系,但有時我們從校情、學情出發,要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教學時我們要考慮到時令、風俗、地域等因素的特點,并結合學校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比如,《菱形風箏的制作》一課安排在3月底學習,與學校放風箏活動相結合;《制作書簽》放在4月,與世界讀書日、學校讀書活動結合起來;《縫香袋》放到6月份進行學習,與端午節的傳統活動結合起來。這一調整,把孩子們的課堂所學與課后實踐聯結在一起,為他們的創造實踐搭建更寬的舞臺,讓他們能自由揮灑、盡情創造。
2.“取而代之”——更換教材
聯系學生實際更換教材,就是將那些與學生實際聯系不緊密,或者是操作難度大,或者是過于簡單,或者是有安全隱患的教學內容進行更換,使學生能夠接受,喜歡學習。如,六年級教材中的《制作水火箭》一課,孩子們雖然想制作,但動力艙置辦難,而且在發射時有安全問題,故我們把它更換為《制作火箭模型》的內容。再如,《制作長城模型》一課,這樣的內容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太簡單了,不具挑戰性,興趣不大。在我們學校附近村子里有個古戲臺,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孩子們常去那邊玩,比較熟悉,于是我們用《制作古戲臺模型》去替代《制作長城模型》,把水鄉古戲臺搬進課堂作為內容,難度加大了,興趣更濃了,因為這是我們身邊的事物,特親切。
3.“無中生有”——開發教材
勞技教育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勞技教材也是如此,它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我們可以在學習、生活中尋找靈感,開發教材。看到網上一組搞笑的水果圖片,我們就開發了一堂《蔬果創意》課,課前讓孩子們準備好各種水果、蔬菜;課堂上,孩子們通過畫、雕、刻、切、接等操作,一個個形神兼備的創意蔬果作品就呈現在大家面前,觀賞完了還可以繼續食用,一點都不浪費。對于這樣的課,用“樂此不疲”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學校空水桶放在水房里,雜亂無章,因為放的方法不對,有一個學生主動把它橫著碼放,不但整齊而且節約了大量的空間。由此我們想到,到處亂扔的空水瓶不如也給它重新“碼放”一下,于是《空水瓶的n種組合》就誕生了,回收來的空水瓶做成的各種勞技作品琳瑯滿目,創意無限。由此我們想到,只要我們有心,在生活中尋找到的點滴靈感,我們都可以開發出一堂堂精彩紛呈的勞技課。
三、不拘常規課堂形式,打造開放的勞技課堂
在勞技課里,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不但離不開生活中獲取的素材內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見微知著,學會觀察,善于學習,懂得創造。因此,我們有必要打造一堂又一堂超越傳統的、別具一格的勞技課,讓學生的勞動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勞動素養得到不斷的提高。
1.請“專業老師”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一個學校里的老師所掌握技能畢竟有限,要讓學生學得“博而精”,我們要虛心向園藝師、機械師、老農民等一切“專業老師”學習,請他們進來,拜他們為師。我們請來園藝師,向他們請教如何修剪花木,怎樣嫁接、扦插;我們請來老農民,他教我們怎么治蟲、如何鋤草,讓我們知道利用塑料棚栽培技術,在冬季也能吃到夏天的蔬菜。
2.把課堂搬到室外
課堂承載著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教學資源的加工處理中心。對于勞技課而言,它需要相對豐富的有形資源,而有些資源搬不上室內課堂,但我們又不得不用它,怎么辦?“山不過來我過去”,我們只好把課堂搬到室外去,把孩子們帶到勞動實踐基地里,帶到田間地頭曠野中去學習。如,栽培菊花,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我直接把他們拉帶到勞動實踐基地,光說不練假把式,動起手來才是真功夫。孩子們站在苗圃邊,教師講解種植方法,講完后大家試種,然后互評并指出注意點,最后分組種植。在室外課堂中,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處理問題,大家相互合作。在此過程中,他們對勞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體驗得到了深化,技能得到了強化。
3.“腳尖上”的課堂
除了把課堂搬到室外以外,有時候,為了學習的需要,我們上課的地點不固定,也就是說一堂課會在兩個甚至多個不同的地點切換。比如,在選學《裝配簡易收音機》一課時,我們先在多媒體教室講解、看解說,然后又到“創意實踐室”里進行制作,有時還要到室外或其他場地去調試。一堂課在不同的地方轉,為的就是發揮最佳教學效果。
開放而有活力的勞動與技術課程,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勞動技術生活體驗出發,多元開發課程資源,努力把課程與生活融為一體,打造活潑、靈動的課堂,讓勞技教育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馬山鎮中心小學)
編輯 王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