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珍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也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求知欲強的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改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上語文課呢?
一、積極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有心人,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實際能力,把握機會及時進行激發和啟示,創造條件為學生的“思”和“言”提供機會,使他們產生“言”的欲望,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化靜為動,化文字為圖形,做到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情兼備,以此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沉浸在所描述的情感氛圍之中。例如:曹禺的戲劇《雷雨》的教學,文中人物關系非常復雜,矛盾沖突激烈。如果直接講解課文,同學們會為紛繁復雜的故事情節而頭疼,覺得一團亂,因而不愿意學習這篇課文。所以我在教學時制作了一個課件,首先為學生放了一幅雷雨交加的畫面,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受到故事發生的背景,進入角色,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運用各種方法,誘導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內容都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善于抓契機,巧引導。
①設置懸念激趣
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以求不斷獲得新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設疑問,以懸念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課堂從鋪墊轉為探索新知的過程,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使用懸念激趣教學時,特別要注意所設懸念是與課文緊密相關的,是有疑而問,是有念而懸,絕不是故意倒人胃口,空發疑問;也不是故作神秘,無疑而問。所提出疑問一定要一針見血,切中要害。能夠引導同學們更好更深入地解讀課文。例如講《我的空中樓閣》時可以這樣設疑:同學們知道什么是空中樓閣嗎?(同學們會有各種各樣的回答,教師總結:空中樓閣指的是海市蜃樓,多用來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既然空中樓閣指的是虛幻的事物,那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呢?作者不僅寫了,還大寫特寫,用一篇文章來描繪、贊美空中樓閣。那么虛幻的空中樓閣有什么地方值得作者贊美呢?本文作者寫的是她的居所,她所住的房子,為什么作者稱自己的房子是空中樓閣呢?一個被稱作空中樓閣的房子會是什么樣子呢?是在空中嗎?作者會怎么來描述它呢?通過這一系列的疑問設疑,同學們一定對課文充滿了好奇,心中早已迫不及待想走進課文,找到答案。
②音樂入境激趣
藝術沒有國界,音樂沒有國界。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能叩開情感的大門。聽憂傷的音樂,我們會熱淚盈眶;聽歡快的音樂,我們很想手舞足蹈。例如:講解《荷塘月色》一文時,可以先給同學們播放一曲優美的《春江花月夜》,在樂曲中聲情并茂地朗讀全文,能夠很自然地把同學們帶入清風、明月、荷塘、花香的情境之中,感受作者描繪的美景。
③旁征博引激趣
語文課應該是豐富的課,因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不涉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介紹和語文有關的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一次上課,學生把“黃粱一夢”中的“粱”寫成“梁”,于是我問:“同學們想知道為什么必須要寫成粱嗎?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學生一聽是講故事,馬上就來了精神。我在講了成語的來歷后,趁機告訴大家一個規律:記字形要因義記形。這樣,既使學生記準了字形,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對學習成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謂一舉三得。
④提問質疑激趣
在學習課文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培養學生對課文提出疑問,解決疑問的能力。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步步地深入理解課文。當老師講完一篇課文或一個知道點以后,常常會問同學們:你們有什么問題嗎?如果同學們鴉雀無聲,一個疑問也沒有,并不說明這節課講得多好。上得多成功。而如果同學們踴躍發言,積極和老師討論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疑問,則很有力的說明同學們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很感興趣。在認真地聽講、認真地思考。
⑤討論交流激趣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和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每個學生都參與的討論交流,生與生之間進行合作、爭議,氣氛活躍,個個都能表現自己,人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用討論交流來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樣也是培養學生與別人合作、共事、學習怎樣做人的重要途徑。
⑥成功體驗激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來自于“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激發學生興趣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歡樂,真正實現“快樂學習”。
三、認真上好每堂課,保持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課上得感興趣,意味著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同時,還感到興奮和激動,對發現的真理不僅詫異,有時甚至驚訝,意識到和感覺到自己的智力,體會到創造的愉快,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自豪。”因此,教師若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始終一種極佳的興趣,自身必須對每一堂課傾注最大的熱情,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精心設計每一堂語文課,讓學生回味無窮,從心底里喜歡上語文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有計劃、有目的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就能創造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