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弓太生 周浩
摘要: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全球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能源短缺等問題日益加劇,導致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影響人類生存的問題。人類不得不更多地應用設計原理和方法,來研究“城市”這一復雜的復合人工生態系統,并提出各種城市景觀規劃中的生態規劃和設計方法。綠色設計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方法之一。而綠色設計的方法有壓縮、輪回、綠色建筑設計。
關鍵詞:綠色設計;壓縮;輪回;綠色建筑
0引言
在廣義上,綠色設計是20世紀40年代末建立起來并在60年代以后迅速發展的環境倫理學和環境保護運動的延續,是從社會生產的宏觀角度對人的活動與自然的社會之間關系的思考與整合。綠色設計作為一種廣泛的設計概念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的一股國際設計潮流,它反映了人們對于現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同時也體現了設計師道德和社會責任心地回歸。
對于綠色設計產生直接影響的是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奈克,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他就出版了《為了真實的世界而設計人類生態學和社會變化》和《綠色當頭:為了真實世界的自然設計》,為綠色設計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認為,設計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包裝和風格方面元素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中的元素,他同時強調設計應該認真對待有限的地球資源的使用問題,并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對于他的觀點,當時能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自從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他的“有限資源論”才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綠色設計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所以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我們應該以綠色設計的方法來規劃城市、園林等。
1壓縮(compact)——城市規劃
1.1城市現狀分析
(1)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化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我國將面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短缺,人地矛盾日益尖銳的突出問題,近年來,這種問題已經在我國東部沿海一些快速城市化地區日益凸顯。(2)城市中商業區、居住區、娛樂區等功能區的過度分離,帶來了交通運輸尤其是上下班時間道路的擁擠和資源浪費。(3)能源短缺與機動化矛盾日益突出,大氣污染加劇,我國正面臨著非常嚴峻的能源短缺問題,石油、煤和天然氣等重要戰略資源的短缺不僅會抑制我國經濟的發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發展模式。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國汽車保有量高速增長,機動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與能源短缺的矛盾將日益突出。另外,目前我國的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嚴重,據統計,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十個城市中,中國占了八個,全國超過1/5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造成大氣環境質量日益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機動車尾氣排放過多。
1.2采用“壓縮”方式進行城市規劃
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壓縮”即“集中式”的原則被廣泛運用,以實現能源的節省。將城市中的每個功能區域適當的集中,即采用高密度和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有利于形成多個小規模的成熟的多功能區域,將工作、娛樂、居住、消費等不同的行為集中在同一區域中,有效縮短交通距離,降低人們對小汽車的依賴,鼓勵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從而降低能源消耗,減少廢氣排放乃至抑制全球變暖,并且可以加強人們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創造多樣化、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另外,高密度的城市開發可以在有限的城市范圍內容納更多的城市活動,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利用效率,減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比如在城市中的一些領域里,通過辦公樓等工作區域,公寓等住宅區域和咖啡店、商店、酒吧等娛樂區域的結合,使每個城市區域即使有一定的分工,也能在各個方面自給自足,減少生活上的不方便,并降低在這種不方便上所消耗的資源。而在局部的建筑單體中,對功能區域的設計則可以達到相類似的目的。例如現在的斯德哥爾摩完全是上個世紀的規劃成就和開發政策的結果。新規劃的郊區像項鏈上的珍珠一樣沿著地鐵線發展。每個郊區都設計成一個鄰里單位,中間是社區和商業中心,靠近車站的高密度的住宅,外圍是低密度住宅以及自建的獨幢住宅。在鄰里單位之間建設由綠地和公園組成的作為分隔的綠色結構。并且規劃中還提出了一系列城市開發區,其中的大部分形成了便利的公共交通使人們減少了對小汽車的依賴,減少了廢氣的排放,減少了能源的消耗。形成了一個環繞并接近內城的圓圈型區域。斯德哥爾摩規劃將這些地區建成富于吸引力的住宅、商業設施等混和開發的多功能場所,其宗旨在于重新利用和開發陳舊的已部分廢棄的工業區和港區,同時充分利用市政設施方面的已有投資。這種壓縮式的規劃,有效的地降低了能源的需求量,對環境保護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輪回(reuse)——生態恢復設計
Reuse即重新利用的意思,這一原則,可以稱為“再利用設計原則”,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也可以稱作“生態恢復設計”,一般來說,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和逆向演替機制,即使在植被在完全被破壞的情況下,生態系統都可能恢復。但是,城市的環境除了自然因素之外,還受到劇烈的人為因素的干擾。因此,其受損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難以實現,或實現漫長。然而,如果采用人工設計并輔以工程措施,城市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得以恢復。如果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足夠的物質投入,在城市內的工業廢棄地上,還可以建立起新的城市景觀。可見,生態恢復設計對城市景觀規劃與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態恢復設計是通過人工設計和恢復措施,在受干擾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恢復或重新建立一個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沒有毒物和其他有害物質的明顯干擾,同時,已重建和恢復的生態系統,在合理的人為控制下,為自然和人類社會、經濟服務,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恢復設計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水生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濕地、海灣等)和陸地生態系統(如廢棄的工業區、礦區、水土流失地、荒漠化、鹽漬化、退化的土地等)。生態恢復與重建,實際上是在人為控制或引導下的神態系統演變過程。此外,由于生態恢復不僅是一個自然過程,而且是個重建家園的偉大創舉和社會實踐,因此,生態恢復設計還應該遵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例如由俞孔堅教授與他的設計研究所“土人景觀”集體創造的結晶——廣東中山歧江公園項目,獲得全美景觀設計榮譽大獎。中山歧江公園的成功,為當代中國景觀設計開辟了新的道路。很好的溶入歷史記憶、現代環境意識、文化和生態理念,不僅是中國史的生動記憶,也是中山市市民往常生活的工業時代再現。是獻給許許多多為中國建設作出貢獻的普通勞動者的一份禮物。俞孔堅教授和他的土人團隊采用了一種不同傳統公園設計的全新理念,對舊船廠進行了產業用地再生設計。該項目的首席設計師俞孔堅當初面臨三種誘惑:(1)借用地方古典園林風格,即嶺南園林的設計方法;(2)設計一個西方古典幾何式園林;(3)借用現代西方環境主義、生態恢復及城市更新的理念。最后,他選擇了以場地中現有的船廠廢棄設施為資源,來設計一個供市民休閑的場所。岐江公園中兩個景觀正好體現了對資源結構重組的兩種形式。它們原來是兩個普通的水塔,在設計師的整合中,一個被解構,一個被重構;一個用了減法,去皮露骨,一個用了加法,再次包裹,一加一減之間將生活中常見的平凡之物重組成了藝術設計的作品。在這個方案中,設計師依據他對資源的發展觀,通過結構重組,不但使設計得到了發展,也使這些廢棄設施產生了新的功能,成為被人們欣賞、使用的審美對象。
歷史文化與自然美的完美結合,使中山岐江公園成為中山市城市建筑的典范和標志性景觀。公園獨具匠心的工業化主題設計,滿足了不同人的休閑需要。孩子們喜歡親近駁岸與溪水嬉戲,大人們愿意靜靜地沿著棧橋與直線路網散步,老人們每天清晨在如茵的草坪上練太極拳,曾在船廠工作的人們來到這里,追憶那段難忘的歲月。
3綠色建筑(green architecture)——建筑設計
當今世界,隨著人口快速增長,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對資源消耗量的提高,資源銳減,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和發展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愈演愈烈。建筑如何結合我國的經濟、資源、氣候條件,采用綠色建筑技術進行建筑設計,實現節能、節地、節水、減少污染、改善舒適度是目前建筑設計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最早和自然抗爭的杰出作品就是建筑。但是從古代木構建筑對林木砍伐的影響,到今天建筑業多種多樣的建筑材料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危害,建筑無疑在綠色建筑潮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現在全球消費的全部能源中,大約有一半用于建筑,相應地,也幾乎造成相同比例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當中,因而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所以綠色建筑在綠色設計中有很大的作用。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1)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例如吉隆坡的IBM馬來西亞總部就是很好的例子。建筑是通過以下的方式來實現能源的節約和與自然的有機融合的。首先,通過“垂直綠化”的方式改變了高層建筑與環境間的疏離,綠色植物如螺旋般從底層一直延伸到屋頂,不僅為大廈帶來了美觀的綠色,還可以降低室內溫度。建筑吸收二氧化碳排出了氧氣,帶來了清新的室內空氣。其次,采用一系列被動的低能量結構設計,主要接受陽光照射的東、西朝向均用百葉窗進行遮擋,減少進入建筑內部的陽光熱量;建筑的主體部分是南北朝向,則盡管開敞以求得寬闊的視野和自然地光線,也有利于減少對空調系統的需求;此外,建筑中的電梯也是低能耗電梯,并有著向外的良好視野。其他公共區域如樓梯和洗手間同樣也擁有自然的采光和通風,建筑的屋頂為未來安裝太陽能電池預留了框架結構。獨特的“風鏟”設計可以引風入頂部,再吹入建筑內部。(2)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如瑪里奧·庫西耐拉在意大利雷卡納提建造的工作室。在這個作品中,設計師最大程度地利用日光,并在一年內的大多時候實現了自然通風。建筑中間是一個利于空氣垂直循環的中庭,給整個建筑帶來了自然的空氣和陽光,為了防止當地最高超過40℃的陽光照射,屋頂安裝了固定的鋁制百葉窗以根據需要提供不同的遮蔭效果。最后達到了一個健康、舒適的良好空間。(3)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綠色建筑必須考慮到當地氣候、建筑形態、施工方法、設施情況、營建過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舒適、健康的內部環境,同時考慮到投資人、用戶、設計、安裝、運行、維修人員的利害關系。也就是說,可持久的設計、良好的環境及受益的用戶之間應該是平衡的,并且可以通過良性的互動關系達到最優化的效果。綠色建筑正是基于這一點為出發點平衡及協調內外環境及用戶之間不同的需求與不同的能源依賴程度,而達到建筑與環境的自然融合。
4結語
綠色設計越來越成為被主流社會接受的一個道德標準。盡管出于促銷目的的道德標簽也使得很多商業項目變的道貌岸然,但是從長遠來看,綠色設計的很多原則在未來將變成設計的嘗試和規范。綠色設計的設計理念和方法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它強調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善待環境。綠色設計不應僅僅是一個倡議或提議,它應成為現實文明和未來發展的方向。面對當前全球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浪費、溫室效應和資源殆盡,每個地球人都應感到生存的危機。“綠色設計”在現代化的今天,不僅僅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切切實實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的事。這對子孫后代,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貢獻和影響都將是不可估量的。
參考文獻:
[1] 黃厚石,孫海燕.設計原理[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2] 呂斌,祈磊.緊湊城市理論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08(4).
[3] 方創琳,祁巍鋒.緊湊城市理念與測度研究進展及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07(4).
[4] NEWMAN P.KENWORTHY J.Sustainability and Cities:Overcoming Automobile Dependence[R].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9.
[5] MCLAREN D.Compact or dispersed? Dilution is no solution[J].Built Environment,1992,18(4):268-284.
作者簡介:王艷麗(1988—),女,山東淄博人,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弓太生(1962—),男,山西太原人,博士,陜西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服飾品材料、結構與功能。
周浩(1977—),男,山東煙臺人,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