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
雖然我國現行的專利優先權制度維護了申請人的利益,在專利法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其依然存在著不少值得完善的地方。
一、協調四區域專利法律制度中的優先權沖突
在我國境內存在著四個獨立的法域,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四法域之間的專利制度各不相同,且專利權具有地域性特征,所以四法域之間的優先權沖突在所難免。
1、通過共同參加的國際公約來協調
大陸參加的與專利有關的公約有:《巴黎公約》、《專利合作條約》、《TRIPS協議》;香港適用的國際公約有:《巴黎公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申請在進入中國國家階段后,可指定香港,但必須按香港專利注冊條例進行注冊)、《歐洲專利公約》、《TRIPS協議》;澳門適用的國際公約有:《巴黎公約》、《專利合作條約》、《歐洲專利公約》、《TRIPS協議》;臺灣適用的國際公約有:《TRIPS協議》。可見,《TRIPS協議》可在中國四區域間專利制度沖突的協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TRIPS協議》規制了WTO的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體制。這個“建立在現有重要知識產權條約的基礎之上的協定,為WTO全體成員方必須遵守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定了一系列最低標準”,“是在GATT主持下成功地協調各國知識產權政策的第一個樣板”。
我國四區域都要享有和履行《TRIPS協議》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大陸和臺灣為加入WTO已經修改各自的專利法,以達到《TRIPS協議》的最低要求。通過外部的壓力給內部增壓,在客觀上起到了協調四區域專利法律制度的作用。另外,根據TRIPS協議的規定,在一定條件下,WTO成員應視為《巴黎公約》的成員。這樣一來,中國諸區域均適用《巴黎公約》有關優先權的規定。因此,從理論上而言,在我國某一區域提出的專利申請在其他區域應享有優先權。
2、單方面承認在外域提交的專利申請在本法域申請專利時享有優先權
筆者以為,大陸可以做出特殊規定:對于在香港、澳門地區首次提出的專利申請,在大陸提交申請時可以享有與大陸申請人所享有的相類似的本國優先權。臺灣問題解決以后,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政策。按照目前我國大陸專利法的規定,首次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提出的專利申請,在大陸申請專利時申請人不可能享有本國優先權,這需要另外做出特別規定。
3、努力協調各區域的實體法
解決區際沖突的途徑有二:一是沖突法解決途徑;一是統一實體法解決途徑。專利權作為一種專有權利具有嚴格的地域性,故在專利領域,問題的解決應著眼于實體法的協調和統一。通過統一實體法來解決區際法律沖突是每個多法域國家所追求的目標。“一國兩制”下我國區際法律沖突有相當的特殊性,解決這個問題是項復雜的社會工程,涉及到立法、司法、行政機關,也涉及到法律體系和法律傳統,更涉及到中央與特區的關系,因而在處理上應當慎重。盡管四區域可在《TRIPS協議》的框架下達成某種程度的一致,但該協議畢竟只是提供了一種最低標準,還有很大的選擇余地,也存在著眾多的不同。因此,筆者認為,由四區域有關人員共同組成一個協調機構(可考慮成立非官方組織),專門負責完善四區域的專利法律制度,協調四地實體規范的沖突,對于推進實體法的統一是有利的。同時各區域相互之間應加強聯系和溝通,力求使各區域的專利法律制度在實體規范上減少分歧,最終實現在我們國家建立統一的專利法律制度的目標。
二、完善對“一發明一專利”具體適用方面的規定
我國《專利法》的《實施細則》中規定了“一發明一專利”的原則,即“同樣的發明創造只能授予一項專利”,為了執行實施細則的這一規定,中國專利局1995年9月28日發布了第6號《審查指南公報》,對專利申請的各種情況如何適用該項規范作了具體規定。其中第6.2.2款規定,“在對一份申請進行審查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同一申請人就同樣的發明創造提出的另一份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在尚未授權的申請符合授予專利權的其他條件時,應通知申請人選擇。此時,申請人可以放棄已經獲得的專利權,也可以撤回其尚未被授權的申請……申請人選擇放棄其已經授予的專利權的,應當提交一份放棄其專利權的書面聲明……前一專利權自后一專利權的權利生效日起予以放棄”。《審查指南公報》的上述規定,隨后被寫進了2001年版的《審查指南》。專利局《審查指南公報》及《審查指南》,是指導專利審查實踐的規范性文件。上述具體規定,是充分考慮我國申請人既想盡快獲得專利授權又想獲得較長保護期的需要,結合《專利法》規定的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審查的特點而做出的符合具體國情的一種規定,該規定既堅持了“一發明一專利”的原則,又為申請人靈活地保護其發明創造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客觀上,該規定卻對《專利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本國優先權制度造成了沖擊,使該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因為,根據該規定在前一申請提出12個月之后仍然允許就同樣的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而根據本國優先權制度,在后申請只能在前一申請提出后12個月內提出。稍加思索,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6.2.2的規定實際上是對本國優先權制度的削弱,既然申請人可以利用《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6.2.2的規定,得到比本國優先權制度更多的好處,有誰還會使用本國優先權制度進行發明和實用新型的選擇轉換?這無疑會使得本國優先權制度名存實亡。從少得可憐的利用本國優先權制度的專利申請統計數字來看,筆者的觀點也得到了專利申請實踐的印證。那么究竟該如何解決這種規則的沖突呢,筆者認為需要改進《審查指南》的規定,進一步完善對“一發明一專利”具體適用方面的規定。一種可行的方法是,在《審查指南》中規定,同一申請人對同一發明創造而獲得的專利權,保護期從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時開始計算;并規定同一申請人就同一發明創造提出兩項專利申請的,提出后一申請的時間不得超過自前一申請日起12個月。通過進一步完善《專利審查指南》的有關規定,一方面克服原有規定對本國優先權制度造成的沖擊,另一方面可以繼續為申請人利用這一規定充分保護其發明創造提供便利。
(作者單位: 河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