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 要 公司人格否認的適用范圍就是在侵權或者契約法律關系中,股東濫用了公司的人格,以實現規避法定或約定義務的目的。
關鍵詞 公司人格否認 適用范圍
一、契約之債或侵權之債中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公司人格否認總是適用于特定的法律關系之中,這種特殊的法律關系既可以因契約而起,也可以因侵權而起。因為無論是契約理論還是侵權理論,在解決公司人格被濫用的問題時都會遇到法律上的障礙,在契約法上主要表現為契約的相對性理論,因為債發生在公司和債權人之間,所以債權人無法要求不在契約關系之中的股東為公司之債負責。在侵權法中的情形基本相似,如果侵權行為發生在公司和債權人之間,那么要求股東承擔責任就沒有任何依據,如果說公司和股東屬于共同侵權,那么就需要舉證證明雙方有共同的過失或故意,而在股東不當控制公司的情況下,公司的意志完全淹沒在股東的意志之中,要證明公司的過錯基本不可能。因此不論是侵權之債還是契約之債,傳統理論都無法解決公司人格被濫用的情形,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之引進和運用實為必要。
有學者認為,在契約之債中運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應該慎重,因為在契約關系中,債權人有足夠的時間和方式獲得債權擔保來規避自己的風險。而我認為,凡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運用都該慎重,契約之債的債權人的確可以事前從股東處獲得擔保,但如此必然意味著股東有限責任向無限責任的復歸,用這種類似于承擔無限責任的方式保證債權人利益的實現必然會造成公司有限責任形同虛設,這加大了股東投資的風險,不利于交易的最終達成。
二、適用于股東利用公司人格規避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的情形
利用公司人格規避法定或約定的義務是公司人格濫用者追求的最終目標。當公司因為契約而負有特定義務時,控制股東會運用各種手段,新設公司或轉移資產,讓原公司資不抵債,以實現脫殼經營的目的,使債權人得不到清償;而當公司成為某部法律規制的特定主體時,控制股東又會利用新設公司或舊公司的人格,人為改變強制法律規范的適用前提,以達到規避法律規范的真正目的,從而使法律規范本來的目的落空。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確有必要揭開公司的面紗,恢復躲在公司人格面紗背后的股東的真實面目,讓其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公司人格否認的適用范圍就是在侵權或者契約法律關系中,股東濫用了公司的人格,以實現規避法定或約定義務的目的。至于虛假出資、脫殼經營等行為只是股東濫用公司人格的手段而已。
1、虛假出資。按照有限責任原則,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法律后果,應該承擔填補出資的責任,這是基于違反出資義務產生的普通法律責任。除此之外,還應該對其他已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對因不履行出資義務造成公司和其他股東財產損失的根據實際損失進行賠償。這樣,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后果并不僅僅是補足出資差額,賠償數額完全可能超出其約定出資額。以上這些法律責任的規定,對于運轉正常的公司而言是完全可行的。但對于面臨財務危機的公司而言,特別是一些已經歇業的公司,改正、罰款、撤銷登記,其實并無實際意義。此時,法院往往要面對這樣一個既成事實:虛假的公司登記文件,虛假的股東,甚至虛假的出資。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的利益如何得以保障?如何追究股東的民事責任?在《公司法》等相關法律規制不到位的情況下,其實完全可以特別適用法人人格法理,否認公司法人人格,追究股東的無限連帶責任。由此可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此時的適用可謂實屬相關處罰不能有效規制的窮盡之舉、無奈之舉,但也是必要之舉。
2、抽逃出資。公司成立后,股東以各種方式抽逃資本的,在公司不能清償債務的情況下,股東“一般”應在所抽逃資本的范圍內承擔清償責任。雖然公司實踐通過建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實現了股東責任向嚴格責任的轉變,但這種轉變的前提是“對債權人利益的嚴重損害”。當然我們還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公司法實踐對公司資本的充足性要求不僅僅停留在考慮公司法所規定的最低資本額,而且也開始注重考慮公司的資本同時也要與公司的經營性質和經營風險相匹配。也就是說,即使公司注冊資本的數額符合法律規定的最低要求,只要資本對其經營不能提供充分的實質保障,公司的面紗也應當被刺穿。因為,如果股東的出資達不到與其所從事行業的性質和經營風險相適應的最低要求,那么表明公司股東利用較少出資運營較大風險,同時公司股東也在利用公司獨立人格和有限責任將投資風險降到了必要限度之下,因此存在股東通過公司將商業風險轉移給無辜大眾的嫌疑,這無疑增添了侵害債權人利益的風險性。
3、股東對公司的不正當控制。
公司在股東的過度操縱下,實際上喪失了獨立的法人人格。如果對這種過度操縱公司用以規避法律義務,轉嫁風險,欺詐債權人的行為不給予有效規制,則債權人利益是難以實現的。從原則上說,股東因出資或持股較多而控制一家公司,本身并不能理所當然地構成股東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充分條件,否則公司將寸步難行,因為從一般意義上來講,公司總是存在控股股東的,控制權力是股份所有權的產物,當股份持有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必然會產生資本的控制,所以資本的控制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法的,所以導致適用該制度必須是在控制本身具有不正當甚至非法的現象時。法律將公司設計為獨立的權利義務主體,要求其能夠獨立行為,如果其已經不符合法律承認公司獨立地位的目的,而成為股東爭取利益的工具,那么則應當“揭開公司的面紗”。
參考文獻:
[1]朱慈蘊.公司人格否認法律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
[2]施天濤.公司法論[M].法律出版社,2006.
[3]錢衛清.公司訴訟—司法救濟方式[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