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對經濟法本質和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是用來指導經濟法規范,調整在國家干預經濟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關系,指導經濟法治全過程乃至指導經濟法理論研究的基本的行為準則和指導思想。通過對我國經濟法原則的歸納分析,結合我國經濟法特點,筆者認為我國經濟法基本原則應當確定為如下四項內容:一是依法合理干預原則,二是社會本位原則,三是實質公平原則,四是可持續發展原則。
關鍵詞 經濟法基本原則 依法合理干預原則 實質公平原則
在經濟法理論研究中,學者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見解眾說紛紜,至今學界未能形成基本的共識。不統一的認識,既不利于經濟法理論建設的完善,也不利于經濟法具體條款的頒布與實施。由此,明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定標準,確定經濟法原則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如何確立的,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必須明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定義與它的特性。
一、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定義與確立標準
(一)經濟法基本原則定義
法的原則源于對法規范內容的高度的、抽象的概括。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對經濟法本質和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是用來指導經濟法規范,調整在國家干預經濟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關系,指導經濟法治全過程乃至指導經濟法理論研究的基本的行為準則和指導思想。
(二)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特點
現行的經濟法理論研究中,不同的學者對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的特點有不同的見解。李昌麒老師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當具備三種屬性:其一,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反映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其二,具有明確的準則性或者指導性;其三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所表明的是經濟法的精神。史際春老師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應當是具有法律規范的特性,是經濟法特有的原則,對經濟法整體規范具有指導和綱領作用。漆多俊老師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首先,必須具有法律約束力;其次,僅僅適用于經濟法范圍;再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時,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筆者認為有下列幾點是上述學者們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特性認識共有的觀點:
經濟法基本原則具有法律規范性(高度的權威性)。經濟法基本原則作為經濟法的構成要素,應當具有法的特征,具有普遍約束意義與權威。其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違反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在經濟法的具體法律規范中沒有明文規定或者規定不夠明確時,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可以作為適用的參照,以此調整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行為。
經濟法基本原則具有高度概括性(涵蓋性)。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當是對經濟法的法律規則和價值觀念的綜合。因而它不僅要體現經濟法的宗旨、觀念、價值,還要高度抽象與涵括經濟法的具體規則。
經濟法基本原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經濟法基本原則是經濟法本質屬性和理念與價值的高度概括,因而它必須具有穩定性。即使是國家的經濟形勢和某些經濟政策發生變化,經濟法基本原則也必須是固定不變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經濟法的特性為三點:一是具有法律的規范性;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三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分析了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含義與特性之后,再來看看確定為經濟法基本原則,應當符合哪些標準。
(三)確立我國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標準
通過上述對經濟法基本原則定義與特性的界定,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標準也就呼之欲出了。
符合特征性標準。確立的經濟法的基本原則須符合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特性,即具有法律的規范性、高度概括性和相對穩定性。第一,法律的規范性要求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是法律規范術語,而不能是隨意的語言或者政策性的語言。第二,高度的概括性要求,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能是經濟法的一般原則,不應當僅僅只能適用于經濟法的某一個方面,而更應當能夠適用于經濟法律部門中的各個方面。第三,相對穩定性要求,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能是國家的經濟政策或者方針戰略。
獨特性標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是經濟法獨有的,且僅僅適用于經濟法,能夠與其他法律部門的基本原則相區別。因為經濟法是一個與民法、刑法等同等地位的獨立的法律部門,它有自己獨有的調整對象與調整的社會關系。
現代性標準。經濟法是一個新興的部門法,是傳統部門法缺陷之不足的產物,是一個典型的現代法律部門,因此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也必須能夠體現經濟法現代性的特點。
價值引導性標準。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當符合價值的引導性標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除了涵蓋經濟法所追求的理念,價值目標外,還應當具備價值的引導性。在經濟生活瞬息萬變、法律不斷滯后于現實的今天,法官們與執法人員經常遇到法律條文中規定較為模糊甚至是沒有明文規定的案件。如何恰當地處理這類案件,成為法官和執法人員的難題。由此,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價值引導性顯得尤為重要。
二、現代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理論
(一)現有的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理論
隨著我國改革不斷深入,學者們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研究也五彩紛呈。綜合國內學者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揭示,大致分為以下幾種觀點:
首先是漆多俊老師的“一原則說”,該說認為,經濟法是一種社會性法律,它重在從社會總體角度維護和促進社會總體效率和社會公平。
其次是史際春老師的“三原則說”,該說認為,經濟法有三大基本原則:第一,平衡協調原則。第二,維護公平競爭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是通過“國家之手”來糾正“市場之手”所導致的弊端。第三,權責利相統一原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各管理主體和公有制經營主體所承受的權利(力)、義務和職責必須相一致。
再次是李昌麒老師的“七原則說”,目前是經濟法界的主流學說。該說認為,經濟法有七大基本原則:第一,適度干預原則。第二,經濟民主原則。第三,社會本位原則。第四,經濟公平原則,即在承認經濟主體的資源和個人稟賦等方面差異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種結果上的公平。第五,資源優化配置原則。第六,經濟效益原則。第七,可持續發展原則。
(二)對現有經濟法基本原則理論的分析
縱觀上述諸說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闡述,筆者認為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現一一分析之。
首先,分析漆多俊老師的“一原則說”。該原則的確是體現了經濟法價值、功能和理念,也充分展現了經濟法的特點。但是,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我們不能只是用一句話來衡量經濟法的具體規則是否符合基本原則。因為不去細細地琢磨該原則的意思,或者說不去將此原則進行擴充和豐富,人們難以從中找出切實可行的衡量標準。究竟如何算是維護促進社會經濟總體效率和社會公平,我們無從得知。此外,個人覺得這一個原則其實是多個原則的綜合。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總體效率和社會公平,即是經濟效率原則和社會公平原則的綜合。因此,僅僅將經濟法基本原則概括為一個原則,有些太過簡潔;而將其與單一的原則比較而言,基本原則的內容又顯得過多而繁雜,不符合經濟法基本原則高度概括性的標準。所以,筆者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一原則說”是不太可取的。
其次,分析史際春老師的“三原則說”。筆者覺得史際春老師概括的三個原則表面上看充分地體現了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和價值目標:平衡協調原則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維護公平競爭體現了國家對市場競爭中的不公平進行協調;權責利相統一原則是對經濟法主體權力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的的衡量。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但是仔細推敲史際春老師的觀點,就不難看出其原則存在許多的缺憾之處:
“平衡協調原則,是指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要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來調整具體經濟關系,協調經濟利益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睆倪@段表述中不難看出,平衡協調原則強調的是經濟法主體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所使用的平衡或協調的手段與方法。而平衡協調各種關系與利益不僅僅是經濟法所使用的手段,是所有法律部門都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它違背了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獨特性標準的要求。更甚者,我們也不能將手段和方法作為基本原則,手段和方法只是我們達到目的的工具,我們更應追求的是引導我們使用手段和方法的價值或者目標。
維護公平競爭原則,僅僅適用于競爭法與反壟斷法中,是經濟法的具體原則,普遍的指導性不強,且抽象性也不夠,不能很好地貫穿于經濟法部門中的各個方面。
權責利相統一原則,“權責不統一,就會導致有權無責或有責無權,引起權(力)及其救濟不彰……”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發現,其實各法律部門都會出現權責利分配問題,這個原則在行政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是法的一般原則。因而,倘若將此原則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會出現適用于多個部門法的問題,違背了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獨特性標準。
最后,分析李昌麒老師的“七原則說”。經濟民主、經濟公平、經濟效益原則皆是經濟法的價值。雖然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價值和基本精神的集中反映,但是也不能夠直接將價值替換為基本原則。法的價值是法所追求能夠實現的功能和作用,是法應然的狀態;而法的基本原則體現法實然的狀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合,卻不能完全等同。資源優化配置原則是經濟學原則,“資源優化配置是指資源在生產和再生產各個環節上的合理和有效的流動和配備。”這句話是李昌麒老師在其著作中對資源優化配置的解釋。它是資源合理利用的規則,卻不能法律中體現權利義務分配或者體現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符合基本原則的法律規范性和高度概括性的標準。
三、經濟法基本原則之確定
通過對我國經濟法原則的歸納分析,結合我國經濟法的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我國經濟法基本原則應當確定為如下四項內容:一是依法合理干預原則,二是社會本位原則,三是實質公平原則,四是可持續發展原則。
這四項原則不僅各有側重,而且相互緊密聯系,貫徹經濟法始終。依法合理干預原則是經濟法的前提和根本原則,經濟法之所以不同于傳統部門法,是因為經濟法的本質體現了國家經濟的干預。社會本位原則是經濟法的重要原則,是對國家干預經濟時的要求與監督。實質公平原則是經濟法的核心原則,經濟法的核心即通過國家干預達到各方的實質公平。可持續發展原則是當代社會的主題原則,經濟法作為現代法,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讓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干預的目標,要求國家與政府更為理性地運用國家之手與市場之手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依法合理干預原則
如前所述,經濟法的本質即為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而國家干預集中體現在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以及對微觀市場的規制。而國家的干預權是一種公權力,公權力都有擴張的傾向。如何制約公權力,這就決定了國家干預首先必須是合乎法律規定的,即依法干預;在依法干預的同時,更要保證干預的合理與適度,即合理干預。
依法干預原則。依法干預原則,要求國家在干預主體、內容以及程序方面具有法律依據。法無明文規定或者授權,任何主體不得以國家名義實施干預行為。具體包括:
(1)主體合法,國家干預行為必須是符合法律規定與法律授權的主體實施的,主體實施干預時也必須依照法律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實施干預行為。如果干預主體違反法律,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程序合法,即國家干預主體實施干預行為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程序是干預主體正確實施干預行為的根本保證,要求干預行為符合法定步驟,并在實施重大干預行為時應實行聽證,充分聽取公民意見。干預實施后,應當及時向社會予以公布。倘若需要修改和廢除干預行為,也需要按法定程序實施。
合理干預原則。合理干預原則,即國家干預行為必須以市場為基礎,以保護、促進競爭為目的。包括干預范圍合理,即國家干預的范圍應當是市場失靈的領域——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市場競爭盲目無序。干預力度合理,國家干預是外生力量作用于市場,必須保證國家干預分清輕重緩急,以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判斷其力度合理的標準。
(二)社會本位原則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原則即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應當滿足社會公共利益,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使國家合理干預社會經濟生活。這一方面要求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價格調整、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進行調節時,必須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另一方面要求,任何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行為時,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視社會公共利益,否則將自行承擔背離社會的責任。
(三)實質公平原則
經濟法的實質公平原則既是經濟法所要達到的價值追求,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目的之一。實質公平不僅要求分配公平,更要求結果公平,包括如下內容:
財富的公平分配?!柏敻徊换紡V而患不均”,市場機制的初次分配導致貧富分化,貧富分化嚴重則導致社會動蕩,矛盾突出。因而,國家應當建立合理機制,通過二次、三次分配,有效利用稅收、財政等手段,實現國民財富分配的實質公平。
資源合理優化配置。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市場的盲目與滯后性,市場主體會不斷地爭奪資源以實現個體利益的最大滿足。國家應當運用合理機制與杠桿,合理干預與協調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僅保證優勢地位個體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進而充分利用資源的效用;更要保障劣勢地位個體,能夠得到自己所需的滿足,不至于加重分化的結果。
對弱者的傾斜保護。通過對弱者的利益傾斜,實現實質公平。對弱者保護是對實質公平價值最為直觀的解釋。一般認為,社會中占有份額相對較少的社會資源的個人或者組織可以被稱之為弱者。例如,雇傭關系中的勞動者,消費關系中的消費者,市場競爭中的中小企業經營者等等。經濟法中制定的勞動者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等等,皆是對弱者傾斜保護的立法例證。但是這些法律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不斷呈現出滯后的狀況。因而,需要國家及立法機關及時予以修改、補充和維護,使得弱者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四)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面臨文明加速進化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背景下產生的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觀念。經濟法作為一門有別于傳統部門法的新型法律部門,必須融合現代的發展觀念,不斷創新,跟隨時代的潮流才能體現經濟法的現代性??沙掷m發展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更有利于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徹于經濟法整個法律部門,指導經濟法主體站在社會整體利益的高度對整個經濟秩序予以維護。強調社會經濟、生態等社會各個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僅講求同代間的可持續,更加注重代際間資源的公平利用與經濟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原則不僅是社會本位原則的延續,更是實質公平原則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漆多俊.經濟法學(第一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8.
[3]李昌麒.經濟法學(第四版)[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4]肖順武.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M].社會科學家,2007(2).
[5邱本.再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J].經濟法論壇,基本理論.
[6]江帆.經濟法的價值理念和基本原則[J].現代法學,2005(5).
[7]丁文昊.淺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J].法制與經濟,2009(209).
[8]蔣悟真,詹國旗.現代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梳理與提煉[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4).
[9]譚潔,曹平.關于中國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若干問題研究[J].法學雜志,2011(7).
[10]楊三正.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提煉[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2).
[11]馮梅,曹勝亮.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整合與重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8(1).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